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辽宁招生考试》2005,(2):58-61
主干学科:作物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作物品质分析与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课程同时为作物生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是作物生产学科的骨干课程,可以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由于作物品质包括农产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蒸煮(烘焙)品质等,是由多个品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合体”。而且农作物种类繁多,产品各异,栽培者、消费者、畜群养殖者,对品质要求的标准不同。因此,应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作物品质的全面、正确理解为原则,以作物为主线。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方式来安排作物品质分析课程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农学专业技能训练"是一门农学专业启蒙的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于大一、大二学生的4个学期。课程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农学专业技能训练"的设置与实践,培养了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学生能够从中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基本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课程实验内容重复、实验类型比例不当,教学效果不好等一系列问题。以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提出以编写作物生产类实验课程群配套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打破传统以实验论实验,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群,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又是这两门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为了探索提高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从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通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实验方法的可行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的训练在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方面都有明显进步,更加坚定了学生学农、爱农与献身农业科技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农学概论课程着重介绍了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相关概念及耕作栽培理论、技术与方法,涉及作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及植物保护学等学科领域,可增强非农学专业学生对农业的认知与了解,是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的限选课程。然而,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的稳步提升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知识文化水平,迫使高等院校不断扩招,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突显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剖析了甘肃农业大学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同类兄弟院校有关该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优化授课方式、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等多层面指明授课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提高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增强本课程在非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我校于1997年开始试行模块式教学,作为农学专业的应职岗位的主要综合能力——作物保护技术,成为首批试点课程,并已完成了两个教学循环。借鉴国外模块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本地的实际,我们对作物保护技术模块式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梁庆平 《考试周刊》2011,(56):20-22
本文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定位及发展目标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和建设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农学涉农专业,分析了开设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涉农专业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给出了各部分的关键知识点及其教学方式。作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该课程授课的适宜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及课程教学中实践性教学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作物生产高新化、规模化、产业化(三化)背景下,扬州大学创建了"三化驱动,能力导向"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农学类人才培养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能力不足、视野不宽等问题。为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效,探索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因素,课题组对该校农学专业近12届毕业生进行了学习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学生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毕业生对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实验实习条件、实习实训安排、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高的满意度;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呈明显升高趋势;在课程体系中,毕业生满意度最高的是专业课,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也是专业课。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形成的调研结果,课题组提出了优化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专业招生宣传力度,创新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和创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高等农业院校都设立标本园,承担作物育种学、作物耕作与载培学的实验教学与教学实习等教学任务,以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亲本材料等种质资源。该校对如何以作物标本园为载体,实现标本园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提高专业实验质量,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慕军鹏,男,汉族,1974年1月生,甘肃庆阳人。博士,副教授。1999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10年6月毕业于中同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学专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探讨和总结了改革的方法 ,以提高农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农学专业现行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主要缺陷是,课程学时分配及层次不分明、教学内容陈旧、启发式教学少、缺少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机制,这种培养体系导致了研究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与社会要求明显脱节。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微课"和Seminar教学形式,优化课程设置和发展交叉学科,引导农学专业研究生关注和研究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科研能力科学评估机制等,提高农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冯斗 《广西高教研究》2000,(4):52-53,94
本文针对目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总结了改革的方法,以提高农学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名师风采     
<正>刘庆昌,1963年8月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国务院委员委员会作物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等。作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普通遗传学"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  相似文献   

17.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性强是作物育种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实验教材大多安排了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并未涉及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核心内容;实习教学也只是接触一下生产,很难达到“加深理解和应用育种学基本原理”的目的.作者认为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因此建议把这4条育种途径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并对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性强是作物育种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实验教材大多安排了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并未涉及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核心内容;实习教学也只是接触一下生产,很难达到"加深理解和应用育种学基本原理"的目的。作者认为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育种原理和方法,是普遍应用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因此建议把这4条育种途径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并对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综合前人观点和农学专业实际,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分析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阐述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措施,旨在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与农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了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统一.这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