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了兴趣的转移,其爱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对古代男性作家作品的喜爱,转而对古代女性作家作品的青睐。近年来,我先后拜读了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辉群的《女性与学》、谢无量的《中国妇女学史》以及谭正璧的《中国女性学史话》等有关书籍。之后深有感触。如若把男性作品比作大山,那么女性作品就像流水;如若把男性作品比作梅树,那么女性作品就是美人蕉。一有阳刚之气,一有阴柔之美。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使得整个学园地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期的中国现代学史作对三四十年代战争背景下的女性创作关注点有所不同,从建国以来到新时期,中国现代学史的编纂史体现着对女性作家作品收录及评论的变迁,反映着学史观和评论视角的发展。新时期以来,学史作对这一阶段的女性创作做了更多观照,但其书写空间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3.
从"家庭观"的嬗变管窥日本当代女性文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墨 《现代语文》2006,(3):89-89
女性学在日本学史上曾经创造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平安时代,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最早提出了大和民族的审美特点——物哀、幽玄,千百年来哺育和滋润着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以明治时代的通口一叶、谢野晶子为代表的女作家及女诗人们,以其传统的创作形式,形成了日本女性学的第二次高潮。第三次高潮则是日本当代的女性学创作。始于战后而至今的日本当代女性学经历了社会的急剧变革,深受外来化的影响,女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缜密的观察、细腻的笔触组成了女性作家创作群体活跃于日本史坛,形成了—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教程》以作品、作家、世界、读等学活动的四要素作为全书的建构原则和编写体例,取得了学观念、研究视角、理论指向、学术视野等四个方面的突破,被誉为“换代”教材。但是,由于学四要素是一种共时性结构,四要素编写体例必然会偏重学活动过程的完整阐述,而失缺学理论作为艺学体系中基础性的分支的自觉而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消弱学理论指导学批评和学史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剑桥中华民国史》是一本重要史,但它的学史部分存在着不少史料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它的学术成就,本从理论思潮,学社团和学论争,作家作品等方面列举了这一部分在史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以往对他的研究大都是从其作品上切入的。从印度佛教、音乐和名诗人泰戈尔等几个角度论述了印度化对许地山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认真了解这些可以对他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还包含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就构成了学史学。学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学过程,尤其是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的学科。然而并所有的学时代都为学中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只有明清以后,丰富的历史记载几与档案相埒,而同时档案也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历史记载,我们才得以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走进学事件和学史情境中去。明清两代丰富的献普真正进入学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9.
报告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学走出颓势,作家应具有平民意识,作品应直指世道良心。  相似文献   

10.
作家和学对当下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是一个美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对人类历史的无视和对人类一般道德立场的挑战都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美化人类历史的罪恶更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将血腥的历史解释成为有血性的历史,而且还要将这样的历史加以粉饰和赞美,这种现象在一些学作品和理论章里时有表达,本对韩少功和徐葆耕的两部(篇)代表性作品中的观点作了批判性的讨论,从史实、对待史实的态度、作家与学的底线、化的域限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学是破和立结合的时代产物,在众多的学形象中,最具魅力的是叛逆女性形象。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叛逆女性性格的差异,叛逆女性形象可分为贞烈型、反复型、报复型、苦闷型和新生型等五种类型。同时,她们也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探究现代学阶段众多叛逆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和塑造叛逆女性形象的学史意义,对学作品主人公选择和社会明的透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学一直被湮没在以男性学为主流的大海里。到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才使女性学开始融进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洪流中;新时期女性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90年代“新生代”、“晚生代”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的话语来创作,使女性学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此,中国学史成为男女作家共同谱写的诗史。  相似文献   

13.
宋睿 《现代语文》2006,(11):98-99
晚唐诗人鱼玄机,在唐代寥若晨星的女诗人中,是一位女性意识鲜明、才貌出众的作家。她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古代女性诗歌中的佳作,在我国古代女性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乐极生悲”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几乎流泛于中国学史的全程。可以说,它是作为传统化心态的独特表现形式而渗透到学作品的艺术构思、形象塑造、抒情题材及表现技巧等各个领域之中,其本质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汇集着中国古代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于俊青 《现代语文》2006,(11):41-43
阿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的开拓,郭延礼先生在《阿英与中国近代学研究》中说:“阿英是在近代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名的中国近代学研究专家。”阿英对近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1936年,他在《〈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自序》中说,我们的学史家“一向只会评章的优劣,争辩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早都有‘国家事,管他娘’的成见在胸”,并不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国难学。鉴于此,阿英亲自撰写了《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论述从鸦片战争到1935年日本增兵华北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国难学,遗憾的是这部书稿已佚。但他编辑的《近百年来国难学大系》、《近代国难史丛钞》等作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宝贵的学遗产。阿英先生有着高远眼光,其国难学研究填补了近代学史的空白,提供了重新审视学史的崭新视角。然而,阿英之后却鲜有人问津这一领域,我们今天循着先贤的足迹前进,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高明  高见 《现代语文》2006,(5):49-51
“三言”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瑰宝,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编,冯梦龙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他以生动、真实的笔触反映广大女性的生活和心态,赞美女性反封建反压迫精神的同时,在女性心理上,倾注了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关注。可以说,女性心理在“三言”中得到了细腻生动地刻画,而这一学表现,自然与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冯氏情学思想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实践,是创作思想与作品表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如何架构和呈现中国女性学的现代性一直是当代女性作家探求的命题。本就蒋韵的创作实践,从具体作品入手解析本话语含蕴.探讨蒋韵对化选择的独特性,指出其是在漂流和自然中实现对精神家园的寻找的。由此指明了一条女性学现代化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学史、甚至整个中国学史上展示婆媳关系的作品并不多。《寒夜》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作在这一关系描写上的突破,作品中婆媳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其作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男女性别差异在化层面的处境被突显出来,女性作家得到极大的关注。女性作家将重修学经典作为一种有力的手段,在学作品中,重塑妇女形象,向男权化的道德规范提出挑战。《晚宛,黛丝狄蒙娜》以荒诞艺术形式阐述了女权主义思想,表达了现代女性寻找“自我”的渴望,是反思权中心学经典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老舍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作品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尤以贫民生活为主要写作内容。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塑造祥子这一悲剧人物,尖锐地提出了城市贫民摆脱悲剧命运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