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案例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学生一:商鞅是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是否成功,要看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而不是他最后的结局。商鞅最后遭遇“车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却得到继续  相似文献   

2.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5.
朱子讲到“商鞅变法“,对于《通鉴》未载商鞅见秦孝公时的那一段精彩对话,很不以为然。朱子说:“司马温公的个性过于朴直,不能了解像商鞅这种人,也就不相信这段谈话的真实性。删去了,很可惜。”接着,对于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解释,朱子是这样讲的:  相似文献   

6.
孙佳 《考试周刊》2009,(12):236-237
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而商鞅在这次变法中的个人作用保证了变法的成功。本文试对商鞅在变法中的个人作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五 商鞅在秦的变法斗争 吴起变法所取得的成效,为二十年后商鞅变法开创了道路。战国中期的政治活动家把吴起、商鞅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他们“明法令,禁奸本”,“罢无能,废无用”,“霸主强国”,“攘地千里”的功绩;叹惜他们“致功而不见德”,“名可法而身死”。这种吴、商并列的评价表明:当时人就把商鞅变法看作是吴起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发展上看,商轶变注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商鞅被“五马分尸”不过是其个体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图说改革史     
请思考: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2)图3是秦国廷议变法与商鞅舌战图,简述其历史影响。 (3)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但商鞅却遭到了车裂以殉的下场,分析其原因。概述“商鞅已死,秦法未亡”的原因。从这一历史事件你能得出什么以沃?  相似文献   

10.
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材中的“商鞅变法”一课与传统教材有几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些困惑。本人查询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23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有同学对我说,他们在一些参考资料上看到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9年,问我哪一年是对的,是课本错,还是参考资料错。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意查找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记载,得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用公元前359年作为商鞅变法的开始更恰当。《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卒用商鞅法……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可见,商鞅法已在孝公三年时被用,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又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孝公三年,既见卫鞅,卫…  相似文献   

12.
《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怎样理解?窃,私自。在文言中,向别人特别是向上级或尊长表示个人意见时,常用“窃”字,含有自谦的意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中的“移风易俗”指什么?移风易俗,这里指商鞅变法,改革秦国旧的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各种风俗习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相似文献   

13.
集悲喜剧于一身的商鞅,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的变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了历史的巨大进步。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它不但对秦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因而,商鞅变法理所当然地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被列为研究的重大课题,尤其对于商鞅变法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对于商鞅变法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史学界研究尚少,发表的专题文章不多。因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管见,不当之处,务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分别研究,探索两个变法之间的异同点,由此发现了两个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两个变法背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分别研究,探索两个变法之间的异同点,由此发现了两个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两个变法背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19.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称“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但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中.教材称“全国设31县”。两个地方的表述明显矛盾。据记载,商鞅新法把泰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因此,教材表述时应明确、全面一些,以免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一)革故鼎新传统思想中的“变革”观念,古代社会的进化史观和变法理论,指导了我国古代众多改革家的实践。他们或要促进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或要消除社会制度中种种弊端。小学五千年文明史中反映我国古代改革的课文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两课。 1.商鞅变法商鞅是我国古代最彻底的改革家,他不仅从思想理论上以无可反驳的历史事实压倒了甘龙、杜挚等守旧派鸹噪,而且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大刀阔斧,又无反顾的气慨在秦国坚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经济上“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每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