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时期声名显赫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经学、史学、文学、金石考据等领域,代表著作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跋尾》、《欧阳文忠公集》等。本文仅就欧阳修的藏书题跋略作论析。  相似文献   

2.
陇右石刻     
陇有石刻,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古代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之高,亦足可嘉惠学界。一、陇右石刻著录概况在石刻产生后不久,古代学人就开始了对石刻的著录。引用与研究。至赵末时代石刻研究与著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而陇右石刻,欧阳修《集古录》只载1碑,郑樵《通志·金石略》载4碑,王象之《舆地碑记自》载15碑。明代,于奕正《天下金石志》载25碑,嘉靖《陕西通志》载20碑。及至清代,随着考据学盛行,金石学大兴,涌现出了大量高水平的金石著作目录,但所载陇右石刻,寥寥无几。清王昶《金石草编》、孙星衍与阶州(今…  相似文献   

3.
周绍良、赵超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共收录高丽泉氏墓志四种: (一)泉男生墓志,全称《大唐故特进行右卫大将军兼检校右羽林军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州大都督泉君墓志铭并序》,调露元年,中书侍郎兼检校相王府司马王德真撰,朝议大夫行司勤郎中上骑都尉渤海县开国男欧阳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白敏中神道碑的历史记载从《集古录跋尾》卷九页一二下、《集古录目》卷十页一0上、《宝刻丛编》卷十页四二上及《天下金石志》[陕西]第十三页“华州”著录可以得知,大唐宰相白敏中神道碑,刻于唐咸通三年八月,撰者毕諴, 书者王铎。毕諴以文采知名,《旧唐书》177 卷有传,《新唐书》183卷亦有传。王铎为僖宋朝宰相,封晋国公《旧唐书》164卷有传, 《新唐书》185卷也有传。从新发现的白敏中碑残文中所载官衔可推知此二人。  相似文献   

5.
宋代金石学的缘起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滥觞于宋代的金石学,在其兴起之初就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宋代出现的金石著作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流传至今的仍有二十九部之多(据容媛《金石书录目》),至于这些著作中所称引的当时的藏器之家,更不下数十人,可见其收藏之盛,且此风至宋末犹存(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这应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探明它的缘起与演进,或许有补于金石学史的研究。一、宋代金石学的缘起关于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记载最为详尽完整的当属宋人蔡潮铁围山丛谈》卷四“古器说”一段:初,原父(刘敞)号博雅,有盛名,更时出守长安。长安号多古篮。…  相似文献   

6.
据《东湖县志》、《欧阳族谱》等史料记载,欧阳修于景佑三年(1037年)举家迁往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虽然欧阳修任职夷陵县令的时间仅一年多,但就此写就了“庐陵事业起夷陵”的佳话,也为宜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仗义执言被贬夷陵 欧阳修与宜昌结缘,起于帮好友范仲淹谏言犯上而被贬于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入手,对《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和建国以后编修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中目》)作子目以及子目下细类的比较,从而指出《总目》和《中目》二书在目录划分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范腾端是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金石部工作最久的馆员,其擅篆隶,有邓石如之风,一生以碑刻、墓志拓片编目为主要工作.关于他的生平资料非常少见,其所编之目录,亦多属集体作品.由其所编的4种金石目录《国子监碑目》《馆藏李唐墓志目》《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碑目墓志类》《国立北平图书馆藏云南碑目初编》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928年初,商务印书馆发行所为张元济先生转来一封越南华商胡煜记老板胡定立的信。胡在商务出版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见到张用篆文写的跋,特委求题写横轴“鹰雄独立图”篆文五字。三年前,我们在编著《张元济年谱》时读到了这封信,不胜惊喜。张人凤兄去上海图书馆查阅,果有此跋文,复印而归。此跋《涉园序跋集录》与《张元济诗文》均未收,为张菊老的一篇重要佚文。笔者最近借到了《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这部书,又找来有关史料对照,现特将此书由来和张菊老跋文介绍如下。图录是中文工具书中特有的一类。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等开创的金石学研究,以《集古录》、《金石录》等古文物图录专著为记载,著称于世。清乾嘉以来,朴学兴起。经学大师们大都爱好收藏古文物,注重金石训诂,许多人有金石图录类书籍传世。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最为著名。“讲求金石之学,  相似文献   

10.
王进平 《档案》2008,(3):40-42
司马光(公元1019-1086)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编辑的史书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和《谏水纪闻》等,其中享有盛誉的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包括1362年的历史,正文294卷,《考异》30卷,《目录》30卷。经过范祖禹、司马康等重新校订付梓,到元枯七年(1092年)全书印成。此书的成功编撰,除有政治的、历史的多种原因之外,编纂体裁、编纂方法的创新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今本《集古录跋尾》凡十卷,有跋尾四百二十篇,其内容"不独为玩好而已"(《集古录跋尾》卷八《唐韩愈黄陵庙碑》,以下引用此书只标明卷数、篇名),"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可见,订正史传、补充史料确是其集古题跋的宗旨和核心内容。顾炎武曰: 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  相似文献   

12.
光明 《新闻三昧》2005,(7):55-55
6月1日上海《新民晚报》38版刊登的一则小品《欧阳博导说》,说的是宋代大豪欧阳修今日被某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一日欧阳博导带数十博士生远足,看见一匹脱缰劣马踏死路上一只狗。欧阳修遂让学生以此作,一博士生惴惴道:“此事早闻尊师教诲,止六字足矣。”学生当着老师的面称其为“尊师”,此大谬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千唐志斋藏志》和《唐代墓志汇编》等出版物相继面世,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家族历史档案。同时,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又陆续有古代墓志的出土,其中有一部分系唐代河东裴氏家族墓志。这些墓志为我们研究这个显赫一时的家族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对于传世的历史文献,河东裴氏墓志既可弥补其不足,又可以对之起到印证和订正讹误的作用。一、澄清了河东裴氏的族源关于河东裴氏的族源,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裴氏世系表的小序中追溯说:  相似文献   

14.
陈琮墓志石长49厘米,宽49.5厘米,厚10厘米。志文共27行,行27字,正书,现藏国家博物馆,志盖失。据志文所记葬地,志石出土于洛阳邙山。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文补遗》均未收录。国家图书馆公布的馆藏墓志拓片目录当中也未刊列志目。志石入藏国家博物馆后拓本在外罕有流传。1994年日本柳源书店出版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帖大观》第十卷《墓志拓本》首次刊布了该墓志图版。2005年9月出版的《全唐文补编》依据《法帖大观》著录了志文,但释文有数处误识。鉴于志主  相似文献   

15.
《岭南新闻探索》2008,(3):F0002
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6月2目在北京发布了2008年(第五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采取依据目录采目的方法,不经眼原书,又工程浩大,难免有疏漏。本文经过考证,订正了其著录《北窗偶录》、《雪泥鸿爪录》、《海东撷古志》、《贞珉阐古录》、《佛幢证古录》、《疑年汇编》、《瀛山笔记》、《晚闻存稿》之误。  相似文献   

17.
于新国 《图书馆建设》2011,(8):50-51,5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新增类目与加"0"类目之间存在着重号问题,这需要《中图法》编委会、相关分类专家和文献分类领域同仁认真思考。例如,《中图法》(第5版)中的一处新增类目"K870.5金石学"与加"0"复分类目"K870.5中国文物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存在类目内容不同但分类号码相同的重号问题,可以采用其他非数字符号取代作为转换不同分类标准时的标记符号"0"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新出土柳宗元撰《独孤申叔墓志》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出土唐代墓志对唐代文献的补遗与勘证具有重要价值。21世纪初西安出土了柳宗元撰文的《独孤申叔墓志》,对全面了解独孤申叔其人、其家世、其葬期葬地及其文学知友等提供了详准的资料。本文通过与《柳宗元集》所载该墓志文字的异同比勘,补证了集本的阙讹并澄清了唐史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来说,2007年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同饮一江水》。这部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的纪录片开创了很多第一,为中国电视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同饮一江水》原名《澜沧江——湄公河》,从2005年开始筹拍,历时3年,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文国际频道(CCTV4)分别热播,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部20集的纪录片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TVK)、老挝国家电视台(LNTV)、缅甸广播电视台(MRTV)、泰国大众传媒第九电视台(Modemine)以及越南电视台(VTV)合作拍摄的。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社会读者而言,读过《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书话》等作品后,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大致就是一个散文作家、词典编纂家、小说家、畅销学生英文读本编著者。这些印象,大致不差,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有多方面才具的文化人,一个有着较强社会使命感的中国学者。这里要说的,是林语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的一系列期刊编辑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编辑艺术,以及由此奠定的他的期刊编辑家的地位。充分的社会阅历与人情练达是办刊的基础1932年,林语堂37岁,这是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代。从这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刊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和《宇宙风》(1935)三种小品文半月刊。他个人这个时期大量有影响的散文创作,也大多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后归集为《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披荆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需要说明的是,创办刊物前的林语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纯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1923年林氏与妻子从德国、美国留学归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的立场应当在他的头脑中有所扎根。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授期间,林语堂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晨报副镌(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