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是否与社会生活同轨,适应人们生活要求和艺术情趣的就能强健地生存发展下来.反之则淘汰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了。文人文学如此,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如此,目下,人们对民间文学颇有另眼,甚者认为它是“下贱的文学”、“原始的艺术”,终将消亡。我不以为然,下面就此谈谈浅见:一、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形,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流传不断,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巨大艺术生命力.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但它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的。在文学史上我们不难看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几度融合。从民间采来的《国风》成为我国诗的总源头,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离骚体”;东汉流传的诗,至六朝以后.多采用乐府民歌古题,风格亦近似民歌;唐宋词、最早起源于可以歌唱的民间歌曲,许多词的名称及风格颇受民歌影响;到元代,“书会文人”在勾栏瓦肆创作的元杂剧(元曲)影响一代文坛,其实曲也与北方各民族民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理论是韦勒克文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主张写一部既是文学的(“文学”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书,从“空间”角度厘定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构成结构、批评和空间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现.这种三维透视的立体文学史观,对当前中国文学史写作探索提供了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我国的文学史科学在铸造过程中,都回避不了雅和俗的甄别;对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总体把握.自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学术话题。胡适是较早关注这一话题的学者,他在《答钱玄同》(《新青年》第四卷第1号,1918年)中,曾提到活语言与死文学、白话与文言、民间文学与贵族文学这三种文化联系的逻辑关系,也赞同别人提出的“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这一说法。在《白话文学史》中,他勾勒了民间  相似文献   

4.
“白话文学”与“民间文学”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显性话语。只是前者侧重语体更新,后者侧重文学主体的阶层属性。胡适标举“白话文学”与“文言文学”的对抗是文学史发展动力的“双线文学观”。在颠覆传统、重构意识形态的话语策略下,胡适扩大了“白话文学”的概念内涵,将“民间文学”等同于“白话文学”,从而扩展了其“双线文学”的话语阵营。  相似文献   

5.
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有着同源的关系,日本学者高崎正秀说过:“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自宗教上的仪式,最初的日本文学便是从祭祀仪式上发生的巫觋文学,作为咒术宗教而存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也注意到民间信仰对小说的影响,惜乎只是点到为止的“略论”。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也选择了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来研究文学,如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学论集》、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但正式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朱迪光先生的近著《民间信仰影响下的古典小说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钟敬文先生曾阐述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建构体系,并长期指导这门学科的建设,他说①: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它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民间文学理论(包括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等)二、民间文学史(包括神话史、歌谣史、谚语史、民间小戏史等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以来,作为对先锋文学脱离广大读者群的一个修正,文学走入“民间”的呼声愈来愈高。于是有人断言,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文学的主流方向应是“民间化”。但“民间”本是一个历史性的能指,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区域和生态群落就意味着不同的所指定位。文学写作切入“民间”并非今日独有。民间文学的源远流长,不仅意味着“民间”意识历史本位的确定,也同时意味着“民间”写作对作家的强烈统摄。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传统,无声地召唤着后继作家的融入。“民间”,就其本意来讲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主流话语的对抗。文学走入“民间”,也并…  相似文献   

8.
陈思和先生是巴金研究专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有影响的文学史家。他致力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问题的研究,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民间"视野一直是他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叙述框架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非主流文学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话题。因为,非主流文学是整个古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主流文学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之“全景”。但是,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格局中,非主流文学所占的份额太少。对它研究的疏漏,不应在新世纪继续延续。非主流文学有多层次内涵,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研究非主流文学对于全面把握古代文学之价值、解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及弥合“话语文学史”与“文学实况史”之差距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语丝》作为文学革命之后出现的文化期刊,对民间文艺的发掘延续了五四文学精神,在对民间文艺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从文学、历史、民俗学的层面高度评价民间文艺,而且因此发现了将启蒙意旨传播给民众的可能途径。将民歌视作新诗创作的文学资源之一。如果说,民歌的收集具有新文学建设意义的话,那么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收集就具有历史与学术的价值,可以将此视为从民间角度构建民众的被湮灭的历史。在此意义上,民间传说是“民众们的历史”。《语丝》中关于民俗的讨论提高了刊物的学术价值,也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门类。因此,《语丝》对“民间”的找寻具有深远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俗学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体裁学遗产,这个遗产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明清民间文学体裁具有上中下三层文学交叉发展的综合特征,又能凝聚民间社会力量,雅俗共赏,能量极大,曾引起当时知识界的广泛关注。他们还参与创作和从事理论评论,这使民间文学体裁的命名、分类和社会评价方式都开始产生了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承担着社会功能。到了"五四"时期,对民间文学体裁的关注变成了文化运动,并促成向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方向转变。我们今天研究民间文学体裁史的目标在于指出它对于民俗学建设的两个意义,一是从文学三层观转向文化三层观,有助于中国民俗学找到自己的理论方向,建成一门研究社会文化的科学;二是使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其中,民间文艺学的文本研究要依靠体裁学,民间文艺学的文化研究则要在民俗学的框架下进行,两者共同构成民俗学人文科学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部分爱国志士希冀通过改革寻求新的出路,这在诗歌近代化过程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此阶段文学期刊上的民间文学体式主要表现为乐府歌行和说唱文学两大类,它们本身具有的形式特点为诗歌近代化提供了诗体上的借鉴,也为其做足了语言上的准备。对这部分作品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对于还原近代文学史的原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史视野考察《文心雕龙》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历史书写是刘勰的言说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序》可以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简史。以《时序》为中心,再结合其他诸篇,可以看到,刘勰客观上书写了一段从先秦到南朝宋的文学史。其次,历代文学的书写中,对帝王及帝王文学的大力书写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学理想。第三,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十代文学的发展有高下之分。在刘勰看来,周代及其以前的文学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方法采录研究民间学的学术活动兴起于“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后将它纳入政府化工作范围。八九十年代在全国普查基础上编纂中国民间学三套集成、使采录和研究工作形成热潮,标志着中国民间艺学正走向成熟。开发利用民间艺资源的美好前景和民间艺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危机均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9.
佛典翻译文学和民间文学都具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佛典翻译文学虽然不能全部作为民间文学看待,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借用民间文学材料附会加工而成的,如“佛传”、“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中的许多作品,可看作柒上宗教色彩的民间文学。佛典翻译文学与民间文学互相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他成功的回到历史为白话文学寻找到可靠依据,并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以此为参照,领导新时期文学革命.通过对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梳理,胡适推演出白话文实为文学正宗的结论.白话文地位的确立无疑有助于文学的自然发展,也有助于更好的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方法,促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