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渗透的。除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可以说"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诗",以及"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乐中有建筑,建筑中有乐"等。各种艺术的互动和配合,主要发生在想象艺术与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之间,以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书法地位独特,与其它各种艺术都可能相通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词意趣无穷,真切如画。古典诗歌中色彩、留白、视角的选择与运用,使诗与画的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时,交换诗歌同绘画两种艺术的体验和感受,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着眼探索,能让我们从中领悟到更深长的意味和情境。  相似文献   

3.
非马是能诗善画的艺术家,他把诗与画结合成艺术的整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对非马的审美体验、诗的境界和爱的追求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阐述王维诗和画之共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自宋元以后,逐步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传统,呈现出独特的风神面貌。但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能打入属于造型艺术的中国画?原本在“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为什么能在一个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融合?对于这个问题,古人就已开始探讨。宋代的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序》里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认为诗画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外美学史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有"诗画同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看法,西方则有"诗厚如画"、"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等认识。本文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诗人,具体剖析绘画艺术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深入探讨诗画关系,是十分有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而诗的语言却又可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触的感觉,从而达到异体同化,就象苏轼赞誉王维的“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诗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触及的,这里仅是粗浅的概括中国画和中国诗的联系。先是以诗配画。曹植的《洛神赋》…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发展过程,中国的文人和画家历来提倡诗画结合,从而达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统一的境界。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能表现“以大观小”,还能表现“小中见大”的空间美。这种山水画和诗的结合有外在形式的“诗配画”,也有内在意境的结合“画中有诗”,我们应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山水画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12.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教学《江雪》一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画中诗、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使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拓展组诗,不仅让学生迁移了学法,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传承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诗、画这两门姐妹艺术,有着天然的姻缘。这种姻缘本身就构成比较分析的基础,我们可以研究诗、画的对应、影响和互相借鉴。有时候,诗人本身就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主题、布局、技巧、形式安排和思想发展方式得益于美术,或者是有意识地将美术技巧运用到诗歌里,甚至诗人本身就是画家。 我国古代很注意诗和画的关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已成为后世的一个美学标准。现在,国外对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研究已成为比较文学学科中一个特定的领域;我国也时有专门研究古代文学中诗画关系的论  相似文献   

14.
题画诗是画家或诗人在观赏画面时,心灵受到震颤,从而爆发出诗的灵感,在不违背画形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并题诗加以概括,升华画的意境的结果,它既涉及了诗,又涉及了画,当它在那些书,画皆通的人手中融合之时,就产生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它的艺术特色:1.它能写出画面未展示出的意蕴。2.它能使画意更显更活,内涵更丰富。3.它有题画的神,即阐发题画的志向,寄寓题画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诗是用语言做媒介,画则是用线条和色彩做媒介。但一首好诗往往被人们说成是一幅画;同样一幅好的画又往往被称为是一首妙诗。然而诗与画的融合并非易事。莱辛说:“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我想用诗家之心、画家之意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无疑也是一位具有精微  相似文献   

16.
识字教学审美化将识字教学的智力内容与识字教学艺术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汉字与有童趣的生活、有情节的故事、有灵气的画、有韵味的诗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更能让学生领悟到汉字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先生说:"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理解它,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说画与诗是统一的,它应主要表现在艺术原理上诸如艺术追求、表现对象、创作过程等是统一的、一致的;说画与诗又非同一,它则体现在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诗画关系经历了从"诗画一律"到"诗画异质"的变化,其中,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但是,诗画表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它们各自功能的强弱,它们是同属于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有艺术所具有的表现能力。不宜对诗和画的表现力作出强弱之分。诗和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在起源、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征.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现象中,首先分析了书、画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含义、存在的共同之处和如何互相渗透,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给绘画带来的艺术效果;在论述画与诗的关系时,讨论了画与诗的各自擅长的领域,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之后起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印加入绘画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画与诗的题写又对画面的构图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伴随古典艺术到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转换,诗、画的自律性已突破原有的层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诗、画的比较也应突破传统的单向关系,在审美形式、审美意象、审美境界三个层面作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