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小说“陷阱式”叙事策略是先给读者造成某种错觉结局,然后陡转笔锋,在结尾推出一个与错觉结局完全相反的结局,让读者象掉进陷阱当中的一种方法。这种叙事策略的审美效应,是出其不意地给读者阅读心理予意外性“打击”,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大面积的艺术空白,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洱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敏锐的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力作《石榴树上结樱桃》运用独特的陷阱叙事理论,从权力陷阱叙事和日常陷阱叙事两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个别具意味的"意外"事件;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否定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叙事与"读图时代"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瑾 《培训与研究》2003,20(4):15-17
经典的小说叙事艺术正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趋于式微,语言的缺场和图像的霸权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叙事策略。叙事艺术的生产性审美转向视觉化的消费性审美,并逐步上升为化主因,叙事策略的改变建构起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既有的化规则被打破,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叙事学为叙事作品的分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其工具性源于叙事作品表达形式意义上的“话语”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叙事作品的涵义,另一方面使读者清晰地看到叙事作品叙事特征上的独特性。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表现出了传奇性涵义,这一涵义与散文性的叙事特征相结合,共同构筑了这部叙事作品的艺术独特性。从“话语”的角度探讨这部叙事作品中传奇性涵义是通过怎样的叙述技巧来体现的,以及其散文性的叙事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正确理解这一涵义,揭示其艺术独特性的根源和“话语”本身在叙事作品中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和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本文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图像文化盛行,文字业已沦为陪衬,文学也不例外。传统意义上,以文字媒介主导的文学似乎正让位于大众和电子媒介中电影、电视等话语形式的文学。海德格尔的“真理论”对艺术真理重新划界,阐明了艺术真理如何可能的根基。他发现了“思”可以建立艺术存在的真理。这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一方面文艺创作者要努力挖掘文字介质的优势,并实现其最大化,给读者留有“思”的空间,使以语言文字为介质的文学传统在“读图时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面对文学“视觉化”冲击,读者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文学意义的凸显有赖于读者的静观、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文学。  相似文献   

7.
张东焱 《承德师专学报》2001,21(3):13-15,26
错觉是对现实对象的错误反映。艺术错觉追求情感的真实,外错内真。艺术错觉具有主观歪曲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同学会》是一篇韵味隽永的小小说。作品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作者用温婉的笔触将一场有关"表白"的同学会向读者娓娓道来,最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文章着重从叙事情境的选择、叙事者与隐含作者的契合与分离、"叙事陷阱"等叙事策略来解读这篇引人入胜的小小说。  相似文献   

9.
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在她的长篇小说《我儿子的故事》中匠心独运 ,作品叙事视角的变化、叙事的模糊、叙事的“蒙太奇”手法以及叙事策略等均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审美空白 ,体现了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四个方面考察了“戏说剧”在化语境中的当代发生及其特性,分析它作为一种特殊电视剧形式类型在现时与未来两个层面上的意识形态意义,阐述了“戏说剧”的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关系,肯定了“戏说剧”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是“重述神话”的苏童长篇小说《碧奴》具有如下的叙事艺术特点:明暗线交叉的叙事结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眼泪”为代表的隐喻性叙事意象揭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小说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色彩的搭配组合,在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出诗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思,思起于疑”。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使学生误入圈套,可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加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自觉地反省、评析、订正,否定错觉,从而引趣释难,自觉探究,防止定势,加深认识,增强教学效果。一、课首设“陷阱”,引趣释难。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  相似文献   

13.
蒋祺 《现代语文》2006,(10):101-102
档一:传统与现代 中国传统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故事要有故事的样子,不能漫无边际。而且要给读一个结局。所谓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讲的就是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在叙事上基本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为主,白描手法、人物行动与对话成为小说刻画性格、塑造人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5.
圆锥曲线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类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试题中往往会暗设“陷阱”,而这些“陷阱”又大多具有一种无形的误导作用,学生在解题时极易被其迷惑而误落其中。本文对六种不同类型的“陷阱”题作一例析。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崭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儿童视角在作家进行历史想像与历史书写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非群体、非社会化的极具个性化的限知视角是叙述载体的“弱化”和作家叙事策略上的有意“撤退”,在叙述家族、文革等历史时,儿童视角常造成一些未经阐释的“有意味的空白”,常以叙述之轻表达生存之重,是作家历史叙事中的另一类叙述法。  相似文献   

17.
转喻是叙述者有意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转喻的叙事策略功能主要有四项:设定叙事焦点;建立“叙事空白”;架起心理通道,使读者对文本进行转喻推理;成就文本阐释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审美“心理距离”是构成和维持审美关系的前提和条件。小说主要是通过叙事物化作者的审美心理距离,同时也制约着读者的审美“心理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主体的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误会,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指的是面对实际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错觉。这种错觉虽有悖于事理,却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认,是作者审美理想的真实反映,其艺术魅力即在于“无理而妙”。中国古典诗歌,缘情而绮靡,其中,不乏巧用“误会”的传世佳作。诗人为了淋漓尽致地抒写真情实感,常会独具匠心地将两个彼此并不相同或本来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暂时错接在一起,从而由此事物更深刻地去认识彼事物的特征。读者也可在“误会”中感同身受,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诗用“误会”,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错位式误会。这种误会的特…  相似文献   

20.
“革命 恋爱”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母题。解放区小说在继承新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对“革命 恋爱”的主题进行了符合当下意识形态需求和农民审美心理的转换,并衍化出三种具体的分支形态:“革命”促合“恋爱”、“恋爱”点缀“革命”、“革命 恋爱”的互动。无论何种形态,最终都由叙事过程的内在逻辑导出“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