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来源。通过对6所高校809名已就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性别、籍贯、专业类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发现大学生就业压力排名第一是家庭压力,男生感知到的自身压力更大,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和自身压力更大。此外,就业压力还存在专业类型差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同。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开发自身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好职业规划,并通过调节内外力量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存在诸多就业限制因素.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应健全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高校应建立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机制,农村大学生自身应加强自我调适锻炼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就学心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因此,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招生思路和招生政策;高校教师要根据市场需要,努力改变大学生原始的就业观念,充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各级政府部门要制订严格的就业招考政策,推动城乡大学生平等就业。社会各方面都应从关心农村初中生发展、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角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就学心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因此,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招生思路和招生政策;高校教师要根据市场需要,努力改变大学生原始的就业观念,充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各级政府部门要制订严格的就业招考政策,推动城乡大学生平等就业.社会各方面都应从关心农村初中生发展、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角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城市生源大学生而言,农村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表现为农村大学毕业生基数大且人数逐年攀升、就业机会较少等方面。对此政府应加强管理与服务,高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生源大学生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在就业中同等对待,逐步改变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法对南昌大学2009届毕业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使用二项分布方法进行样本到总体的推断。以家庭社会资本为自变量,大学生去西部、去农村因变量,使用针对二分类变量的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社会资本资本越高,大学生越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女生和男生比更不愿去西部和农村就业。城镇和农村大学生相比更不愿到西部和农村就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严重,但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却面临着缺少大量的专门人才问题,而一些大学生能够主动到农村去就业的人数却屈指可数。经研究发现,主要受大学生就业观、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及社会偏见压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尊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基础上,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政府想方设法增加大学生就业、强化就业服务、大力发展经济等,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但是要突破到农村创业就业难的困境,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储备好知识和技能,面对现实,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机遇和面临的困难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地域歧视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有效就业。文章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地域歧视现象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缘由,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地域歧视现象,发现农村户籍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部分被"妖魔化"地域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受地域歧视,从文化因素和现实生态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从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立法、社会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蒋菲  金剑锋 《考试周刊》2012,(58):79-80
时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时常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的原因、政策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为求职做充分准备,寻求适合自身的最优求职途径。为此,研究人员通过对部分岗位英、日语专业毕业学生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到第一手本专业学生求职就业的经验和感想,予以相应总结分析,以实现英、日语专业学生就业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受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不良心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首先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然后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最后从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两方面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对城镇户籍学生而言,大部分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从学生自身、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就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求职环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高校对这一群体的就业帮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大学生就业,在强调国家宏观政策和就业环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从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上着手,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例,重点阐述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模式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分流打通流向农村渠道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人才匮乏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致命“短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的部分.城乡二元体制下,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建功立业既有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功利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农村及农业苦、累、脏、差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更有高校知识传授呆板和思想教育误导的妨害.促进高等教育分流畅通流向农村渠道,政府应为大学生在农村扎根提供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应为大学生到农村发展进行传授内容及方式的调整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引导,社会各界应为大学生到农村开创新局面在人才评判、相互合作等方面营造优良环境,大学生也应为自己到农村开拓事业而加强学习各种涉农本领,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各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安定与民族的团结。本文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问题严重。其就业边缘化的困境主要源于农村大学生能力缺失导致的竞争型边缘化和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这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教育观念、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城乡一体化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消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在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相关政策设计,减少制度性障碍导致的非竞争型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构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则需要更多懂创新、会创业的人才加入,农村大学生作为熟知农村、了解农村的现代化人才,其就业去向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存量,农村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需要,农村地区为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建功立业,实现自我需要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深入乡村、建设乡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自我需要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对一个三本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分析发现,一方面农村女大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精英情结;另一方面,社会排斥在具有阶层和性别“先赋型”双重劣势的女大学生身上明显存在.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认知的冲突,抉择的困难.为此,需要理性看待农村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英情结,合理设计反社会排斥的就业制度,以实现女大学生自身的性别突围,达到就业机会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