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短期内就形成了众多非正式群体的现象令人深思,究其心理原因在于大学新生相似的心理基础、共同心理需要及从众心理的作用。研究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对待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即正确认识、加强教育、积极引导、营造氛围,从而减少大学新生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有效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阳 《教学随笔》2009,(12):42-44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在主持著名的霍桑工厂科学管理实验中提出的——由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叫做非正式群体。儿童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儿童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他在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群体,又叫同伴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是以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也常常是自发的,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在青少年学生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中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对此不可视而不见,只有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变化过程、各种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有所了解,才能充分利用其规律,把握非正式群体积极方面的因素,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 ,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 ,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 ,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徐振伟  朱永 《江苏教育》2022,(79):59-62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是与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它是在学校教育语境中,初中生相互交往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教师应通过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现象的研究,弄清其形成原因、群体特质以及对班集体建设的各种影响,深化对该群体的科学认识,积极探寻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导控江苏理工大学沙志平,郑培钢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没有经过学校批准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它在大学生中、尤其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较为明显的消极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高校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对新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加强对新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五邑大学引入导师制,实行全员育人制度,在新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也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高校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对新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加强对新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五邑大学引入导师制,实行全员育人制度,在新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也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做好中学班级内非式群体的工作是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心理角度、社会背景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方面,对中学班级内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以及群体在性质上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对良好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利用,对不良的班级内非正式群体进行改造的方法措施,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一般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由于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和利用,发挥它们好的作用,抑制或消除其消极作用,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并不应被视为班集体中的少数情况和负面因素,实际上它在班级中大量存在,并且是班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全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学生非常少.同时,"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班级的构成优化.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简单消灭、瓦解,而应科学地引导、协调.  相似文献   

13.
陈文昕 《亚太教育》2021,(1):180-181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下的正式群体(如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而言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拥有共同的爱好、观点、目标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应采取如下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教育者加强学习,提高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14.
郑玉宇 《文教资料》2008,(7):113-115
当代中专生思想复杂,上进心不强,游离于班集体之外,流生严重,班级管理日益困难.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是建设班集体、吸引"游子"回"家"的动力之源.要培养良好班风,合理利用从众的积极效应.重视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相互认同,增强中专生的归属感.良好的班集体是"游子"的精神家园,它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适应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他们或因性格相投或因地域相近,或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组合。他们之间凝聚力强,有小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引导非正式群体,为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自动组合起来共同进行活动的小群体。这种群体同班集体共同决定着班级的风气,影响着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在致力于建设班集体的大目标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变化,对之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溶入到班集体中,纳入教育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自动组合起来共同进行活动的小群体。这种群体同班集体共同决定着班级的风气,影响着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在致力于建设班集体的大目标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变化,对之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溶入到班集体中,纳入教育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由部份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对优良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区别对待,积极引导,才能增强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入学新生的年龄在向前推移,大多是十八、九岁,这些小龄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处在成长期。他们的思想不成熟,集体观念比较淡薄,活动空间比较狭窄,班集体对他们引力不大。而非正式群体(如“老乡群体”、“自发聚集的群体”等)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学校在入学教育时,要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增加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从“老乡群体”等中转到班集体活动中去。学校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与大学生所加入的非正式群体有重要联系.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群体思维突出、常以寝室形式出现、有典型的意见领袖等特点,经历形成、震荡、规范和执行四个阶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约束,从而造成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不同表现.应从新生入学教育、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典型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开展学生间互助帮扶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