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林金玲 《考试周刊》2013,(34):169-169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惩罚是一种爱,应该讲究技巧。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始终怀有一颗爱心。  相似文献   

2.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要有爱心"。当教师的应该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去教书而不去育人,对学生无益。教育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得到的,需要靠教师的爱心加耐心,从一件小小的事上去感染以及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做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对学生有爱心,且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将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充分融入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并适时用好用活"惩罚"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人民教育》2004年第22期的《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下简称《惩》文),深为李令清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精神所感动。然而,我以为文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惩》文中说,魏巍的例子和麦克劳德的例子并不是惩罚,因为这两个例子“表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爱、宽容、期待”。我不禁要问,难道惩罚就没有“爱、宽容、期待”吗?倘若不爱了,我们还惩罚干吗?倘若不宽容了,我们干脆一棒子打死得了。倘若没有期待,我们何不放任自流,哄着学生过日子?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  相似文献   

5.
惩罚不是万能的,但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我们不能只采取正向教育方式,必要的批评教育等惩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惩罚是一种负"强化",能使受惩罚者从中吸取教训,改过迁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可见,惩罚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三心"就是爱心、耐心和慧心.爱心是前提,没有爱心的教育,不是真正教育;耐心是基础,没有耐心的教育,只是昙花一现的教育;慧心是关键,不懂得教育的知识,不掌握教育的技能、技巧,爱心、耐心也只能成为空谈.对待"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要有"三心",甚至要加点"偏心".  相似文献   

8.
爱的教育     
郁芸 《时代教育》2009,(5):174-174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教育不能没有爱.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爱心为基础,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持之有恒,同时也要把握好适度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春天     
刘艳丽 《辅导员》2013,(18):42-42
<正>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爱心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我们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孩子,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爱心去教育他们,让孩子在教育的春天里感受到关爱。我们学校的班主任会很有特色,记得有一次看电影,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去一所学校做学监,进入一个俨然鬼屋的古堡学校,,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然而这个心中充满音乐  相似文献   

10.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由此开展赏识教育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力倡导赏识激励教育,强调教师要有爱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理等对待学生。然而学校不是工厂,教育工作也不是生产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尊重、理解、宽容和赏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手段。我以为,惩罚在教育中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教育中的爱心,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爱心"。对"爱心"的误解,就是以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是迁就学生,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负责,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  相似文献   

12.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罚体验 的学生是不健康的学生,如果我们确实致力于把学生 培养成适应社会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人的话。 在教育中,奖励或许是最贴近善的手段,但是,并 不存在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要想 当然地把同样是作为手段的惩罚误解为是最接近恶 的。教育中大部分惩罚的出发点正是朝向善的。我们应 该努力的,不是空谈教育中应不应该有惩罚和实际中 是不是有惩罚,而是如何使奖励与惩罚作为教育手段 相互匹配得更好、更艺术,以及因为教育惩罚的合理 化、科学化而避免极端事件的反复出现。可以说学校 中,没有不曾惩罚过的教育者,也没有不曾受过惩罚的 受教育者。 问题之一是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如何惩罚,正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使用过"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但惩罚完之后,是否每个人都反思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真正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还是宣泄自己当时的不良情绪?是否关注过受惩罚的学生的内心情况,是"口服"还是"心服"?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上有没有责任? 我们都知道,惩罚学生的目的是让受惩罚的学生引以为戒,留下深刻的记忆,以控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对有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惩罚又有强制作用;惩罚的手段对于未受惩罚的其他学生又有警戒和防止发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使学生多少能从受惩罚者身上,认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春天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爱心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我们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孩子,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爱心去教育他们,让孩子在教育的春天里感受到关爱。我们学校的班主任会很有特色,记得有一次看电影,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去一所学校做学监,进入一个俨然鬼屋的古堡学校,,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然而这个心中充满音乐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心不能只作为一种理念挂在我们的嘴边,重要的是要我们用独有的智慧把它物化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从教多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爱心是教育传承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丧失了惩罚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的积极有效的过错惩罚,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贴心。培智教育更需爱心,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动力;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活力;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潜力;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惩罚"教育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是"另类爱心"教育,本文就"惩罚"教育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1.惩罚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