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类型或一些形象系列,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同世界各国文学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能这样如此全面地集合着一群成功的同类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历史进步作用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阿加林至今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多余人”典型。他以其独有的特征进入俄国文学“多余人”链条。他前面的“多余人”没有一个这样“全盘西化”而又无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又远无前面“多余人”那种实践真理的行动和勇气,连一次“改革”失败的尝试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阿加林提前敲响了“多余人”退出历史舞台的丧钟。“高谈阔论”先进的西方,是19世纪前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时髦”的风尚,而作家又使阿加林比任何一个“多余人”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几乎近于苛刻地描写了这位“临时英雄”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4.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5.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供的悲剧,是残酷时代时原悲剧。我们在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 ,“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 ,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欣赏“多余人”形象 ,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残酷时代里的悲剧。我们在为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这是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这种提法也适应于曹雪芹。当然,这里所涉及到的“多余人”一词,并非完全套用俄罗斯文学中的“零余者”的解释,只想为我们的作者和他笔下的形象——那种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灵魂寻找一个代名词而且。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不想对曹氏生平多加赘述,只想就曹氏思想及其笔下的主要形象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曹家被抄的惨状…  相似文献   

12.
“胜利行动”是冷战初期美国对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开展的一项隐蔽行动。,美国打着“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号对危地马拉进行干涉并最终颠覆了拉丁美洲民主政权。行动从策划筹备到具体实施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幕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美国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整个行动的来龙去脉才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胜利行动”不仅严重阻碍了危地马拉的民主改革进程及社会进步,还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拉丁美洲开展隐蔽行动树立了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多年来有关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的众多争议, 并从19 世纪的文化视野出发, 以辩证的态度对“多余人”的典型性问题、悲剧原因、历史功过等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 阐明“多余人”是俄罗斯新旧文化交替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14.
卢艳玲 《现代语文》2006,(10):83-84
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学长廊中的独特景观,“杜勃罗留波夫曾指出,‘多余人’是‘我们土生的民族典型,所以我们那些严肃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能够避开这种典型的。’”(P272)但以往对多余人的界定有失偏颇,有必要对多余人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5.
倪吾诚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中西化的撞击冲突是使其成为“多余人”的历史原因,倪吾诚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挣扎,无力,失败,符合典型的“多余人”特征,倪吾诚与其他“多余人”比较,同中有异,个性鲜明。倪吾诚的是性格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奥涅金,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问世以来,人们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齐鲁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刘奉光《是中间人物,不是“多余的人”——谈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社会意义》一文认为,奥涅金不是“多余的人”,而是一个“中间人物”。其理由是:一、“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二、“多余的人”提法不符合小说实际。在近年来我国的奥涅金形象探讨中,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然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18.
赵美凤 《中国德育》2007,2(8):90-92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半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庆明 《中国德育》2007,2(2):77-78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