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     
正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引进首位"鳌山人才"领军科学家2017年4月19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科学家蔡文炬教授受聘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首位"鳌山人才"领军科学家。为进一步对标国际、面向全球引进人才,2016年4月,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了"鳌山人才"引进计划,面向青岛市行政区划以外引进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教育》2014,(1):F0004-F0004
正王成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463和555项目主席,连续任两个国家"973"项目和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首席科学家。曾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2013  相似文献   

3.
日前,美国著名的《大众科学》杂志评出了第五届年度十大"科学才子"。为了评选出这十大"科学才子",《大众科学》足足花费了半年时间,选拔出了那些在本专业并不算太出名的年轻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博客在线     
创新人才培养要科学与艺术结合陈磊在《科技日报》(2007.12.9)撰文指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鉴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0,(2):74-75
据2009年8月15日‘新民晚报》和同日东方网消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网站8月13日发布公告,公布了华人科学家、该校神经学教授傅荧惠博士领衔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一个调控人类睡眠时间的基因。相关研究报告已经在北京时间8月14日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6.
据《北京日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朽的声音"计划旨在记录世界各地的濒危语言。根据参与这项计划的语言学家们发现,世界上共有8种语言濒于"灭绝"。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会议上,语言学家大卫·哈里森和格雷戈里·安德森公布了"不朽的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学》2009,34(2):72-72
据东方网2008年7月27日援引《新民晚报》消息,复旦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冯建峰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十多年的探索揭示了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上。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09,(10):73-73
据东方网2009年4月26日消息,在美国农业研究局和贝勒医学院的领导下,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组完成了这一测序工作。科学家以海福特牛为对象,历时6年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工作。2009年4月24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相关论文,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举措,该计划于2004年开始实施,旨在通过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大师来访讲学和选派中科院优秀科研骨干人才进行学术回访等形式,加强中科院科学家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及时准确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直接从世界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及科学大师那里汲取营养,加大中科院科技将帅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把握世界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12月15日,针对美国“基因巨头”塞莱拉公司企图利用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谋求利益的做法,我国科学家在此间发出声明,坚决反对任何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利用人类基因组信息谋求商业利益。 12月1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科院基因组信息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并将声明正式文本独家提供给中国青年报。 这起在全球科学家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风波来龙去脉究竟是什么?中国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如何看待此事?风波的关键人物——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先生,有什么话要对中国读者说?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组织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新闻背景 2000年6月,塞莱拉公司和人类基因组国际协作组达成协议,同时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相关论文与数据。但塞莱拉公司一直拖延至今,而且最近与《科学》杂志达成一个协议,主要不合理之处在于:数据不公布于公众数据库,而放在塞莱拉公司的网站,数据库的使用是有偿的。如果用该数据作研究获得了成果,还要和公司共同分享利益,等等。 作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以基因序列信息为资本的基因公司,美国塞莱拉公司曾于1998年宣布,计划在3年内完成全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企图迫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下马,达到垄断人类基因组信息的目的。这一企图受到各国政府以及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关团体,包括美国参与这一计划的所有研究中心的一致谴责。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10,(5):77-77
据中华网2009年9月17日及同日《新民晚报》消息,复旦大学由金力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的大规模调查、检测,发现了一个与中国人寿命相关的DNA谱系。这一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上。  相似文献   

12.
《科学顽童费曼的故事》充满情趣,值得一读。理查行德·费曼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他在理论物理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曾参与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并以量子电动力学上的开拓性理论获得诺贝尔物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009,(6):77-78
综合2008年12月17日《参考消息》及2009年1月213《新民晚报》消息,国际自然基金会于2008年12月15日发表了题为《在大湄公河的首次接触》的调查报告,公布了基金会科学家在1997~2007年间对大湄公河次区域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结果,宣布至少发现了1068种动植物新物种,重点介绍的新物种包括519种植物,279种鱼、88种蛙、88种蜘蛛、46种蜥蜴、22种蛇、15种哺乳动物、4种鸟、4种龟、2种蝾螈和1种蟾蜍。在10年的调查期间,科学家平均每周发现两个新物种。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研究计划"在法国凡尔赛发起,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又一个庞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而这样一个多国家参与、数百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国际科学计划,其惟一执行主席国是中国,第一执行主席是一位中国科学家,他就是贺福初院士.这个计划一旦完成将给全世界肝病患者带来福音,而我国作为"乙肝"大国,也将迎来真正攻克乙肝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据《中华读书报》消息,2012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学者,诗人顾彬应邀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第3届驻校诗人。人大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于近日举行了顾彬诗歌朗诵会,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为顾彬颁发了驻校诗人聘书。据朗诵会主持人、人大文学院教授、诗人王家新介绍,作为诗人的顾彬,迄今已在德  相似文献   

16.
柴天佑教授于1947年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1963年在西北师大附中毕业,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雅虎网2012年9月7日援引《北京日报》消息,国际科学界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简称EN-CODE)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相关的30篇论文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等多份学术刊物上。人类基因研究再突破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国际科学界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人类基因组  相似文献   

18.
1985年,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在全国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和企业的资助下,延聘国内外科学,教育界的400位科学家、教授、教师及一些科学、教育机构负责人,毕四年之功,共同起草并审定了《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副题为:“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2061计划报告”)。这项被美国舆论界称为“最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一旦成功,不仅将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将给国民素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带来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2061计划——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2061计划》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论述了“全国技术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具体建议”,主要是每个学生在13年(1年幼儿园、4年小学、4年初中、4年高中)教育中所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第三部分列出了实现《2061计划》提出的目标应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及措施。改革教材和教学方式是《2061计划》提出的改革重点,尽管这在美国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停留在设想和原则上,但《2061计划》的基本思路及其为美国初、中等教育所描绘的蓝图仍值得我们借鉴。现将《2061计划》的第三部分摘译成文,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基本完成了第一批入选对象的遴选工作,名单于日前公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提出,将在科学家工作室的遴选、评估、验收等环节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学术批评网》等媒体报道了社科界有人积极建议推选院士的消息,结果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中国社科院徐友渔研究员认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得到国际承认的院士标准者,实属"凤毛麟角"。四川大学张箭教授也认为,评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是 "弊大于利"。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情况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