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共城三题     
共城遗址是位于河南辉县市区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东周时期城墙、夯土基址、冶铁遗址和大量墓葬等,其内涵之齐备和丰富在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中较为少见。1994年对共城遗址南城墙的发掘表明,城墙修筑于战国中晚期,具有夯土为表、填土为里的复合式结构。本文认为,共城城墙应是先修筑了外侧的夯土城墙,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修筑内侧的夯土城墙,并用填土将两道城墙连为一体。城墙的独特结构可能是基于筑城效率、军事防御和洪水预防等多方面考虑的创造性发明,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中是至今所见最早的一例。南城墙中还发现了坑道遗迹,应是《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轒輼"之类攻城方法留下的遗迹,为研究战国时期激烈的城市攻防战提供了难得的实例,此类遗迹在东周时期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殷墟西北冈大墓的早期盗掘坑并非"自然填塞",因而大墓早期盗掘坑中所出西周遗物年代不晚于早期盗掘。安阳地区西周时期墓葬随葬陶鬲具有逐渐小型化的趋势,根据《侯家庄》报告公布的照片或线图中墓主头骨颅长与陶鬲口径的比较可知,大墓之上的小墓年代下限可至西周中期,灰坑中所出陶器也具有可晚至西周中期的特征。由于早期盗掘坑打破这些小墓和灰坑,故殷墟王陵早期被盗年代不早于西周中期。大墓之上的小墓和灰坑仅发现于王陵区西区,西周早期至中期的居址与墓葬混杂分布,根据居葬关系、陶器形制及葬俗等特征推测背后是一批西周早期至中期居葬于此的殷遗民。  相似文献   

3.
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2022年由西北大学等五家单位进行联合主动发掘,其中D发掘点清理有居址和一座高等级春秋早期秦墓,墓葬保存完好,居址内涵丰富。该遗址的发掘有助于早期秦人都邑“汧渭之会”地望的研究,同时对秦人东进过程中周秦文化关系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苇沟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西北部约2公里处的唐兴镇苇沟村东,位于苇沟—北寿城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为了配合翼城县北环路改造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1870平方米,清理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共36处。其中东周墓葬20座,包括18座竖穴土圹墓和2座偏洞室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丰富了本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春秋繁露》是经过不同时代编辑的文本,只有考察其文本的历史语境,才能确定它的话语特征。通过与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比较,可以发现,《春秋繁露》用六经和数术的两套话语体系进一步建构了"《春秋》之道",其中的"三统""文质"等历史周期说主张变革与损益,以《春秋》当新王之法,即以汉代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新"三统"说,其以《春秋左传》为根据,主张天、地、人三统递相继承,即以汉继周,标志着汉代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曹炽卒年考     
曹炽是曹操的从弟曹仁、曹纯之父,史无传,其仕历略见于陈寿《三国志》裴注及《水经注》。近年来曹操故里安徽毫县曹氏宗族墓的发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展开了讨论。在曹氏宗族墓清理出的一百余方有字墓砖中,有关曹炽的字砖凡两方。考证曹炽的卒年,当有助于曹氏宗族墓问题的讨论,并关系到《水经注》一处注文的校勘,还涉及到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历史地理问题。《三国志·魏志·曹仁传》注引《魏书》:"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长水校尉。"《水经注·阴沟水》:曹褒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历  相似文献   

7.
"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人类社会的漫漫征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辙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据传黄帝时已知作车(参谯周《古史考》),而春秋薛国始祖奚仲就曾是夏的车正(见《左传·定公元年》及《荀子·解蔽》、《吕氏春秋·君守》等)。这大致能够说明车的发明和使用在中国具  相似文献   

8.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1,(12):46-47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内容."营国"就是建设城邑,凡王国之城或诸侯封国之城,皆建设城池.城池由城墙和护城河组成.护城河也称城濠或濠沟.  相似文献   

9.
山西绛县横水、翼城大河口两处周代墓地为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学术界对其性质认识尚不一致。文章从考古角度出发,结合出土文献与历史文献,分别从两处墓地的文化特征、存在时间及所处地域等方面,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这两处墓地应隶属于晋国的"怀姓九宗"中的两宗,其墓主在商末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周灭商后被周王赐予叔虞,目的是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及至春秋初年,其在晋国嫡庶之争中力助嫡系,后为庶系所灭。  相似文献   

10.
高桥铺驿城在宁古塔—吉林乌拉—盛京—山海关—京师驿路中,位于第三十二站——高桥站,又称高儿铺驿城,明季属宁远卫城附驿,清代沿用,位于今辽宁省葫芦岛高桥镇高桥村"高桥城子"。据《锦州府志·锦县附郭》:"高桥城,城(府治)西南五十里,周围一里二十四步,东一门,曰高桥铺。镇后街有砖城墙遗存,及万历六年三月十四日吉旦立高桥铺花岗岩石门额存世。"  相似文献   

11.
<正>据《汉书·郊祀志》载:"泰皇铸神鼎一,黄帝作宝鼎三,禹铸九鼎,象九州。"所作之鼎用来上享上帝鬼神。泰皇神鼎与黄帝宝鼎之下落皆已不可考,但禹铸之九鼎据史载在夏亡之后被商朝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继承下来,周武王灭商,九鼎入周,仍被作为周朝之传国宝器。据《左传》宪公三年载:楚王曾经恃势问周之王孙满"鼎之大小轻重焉"。由此可见,周王室确实有鼎,而且所问之鼎即禹之九鼎。因周王室势衰,对全国的统治早已尾大不掉,楚王问鼎之举,表明楚王已有取代周王的用意,故引起后人对楚王的非议。秦国灭亡西周(此乃战国时期周王朝所  相似文献   

12.
金世绪 《北京档案》2001,(12):42-44
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有一个很大的皇家陵园区,即人们所称的"明十三陵".在诸多的皇帝陵寝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神宗朱翊钧的"地下宫殿"(定陵),那是1956年由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出来的.而此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很少发掘皇陵,只是1950年10月南京博物馆考古工作团在南京附近清理过南唐二陵(李璟、李煜的墓),那是因这两个墓已被盗过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春秋类书是春秋学赖以建立的基础。对比研究《汉书·艺文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春秋类书目,可知春秋三家的历史地位与其存书种数的多寡正好一致。西汉公羊地位最高,谷梁次之,左氏最低。东汉以后至唐,左氏类著作和从三传延伸出的著作持续增加,学者间的相互批评也不断,不仅说明春秋学的主体从公羊学转移到了左氏学,左氏的地位渐至最高,同时也说明春秋学在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化蕾 《兰台内外》2008,(3):57-58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从考古发掘的商代贵族墓中,发现了大批殉葬者的尸骨,这些墓葬中少则殉一二人,多则二三百人。周代人殉之风依旧盛行,《墨子·节丧》中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人殉已经相当的制度化。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时,殉葬人数多达177人。  相似文献   

15.
两千年前《史记》的《秦始皇本记》和《蒙恬列传》中曾二度出现"隐宫",此后的注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发掘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又两次出现"隐官",1987年袁仲一先生把秦始皇陵兵马佣坑、秦都咸阳遗址、阿房宫遗址等地陆续发现的陶佣、陶马、砖瓦上的文字集为《秦代陶文》,其中收录带"宫某"  相似文献   

16.
2016年9月2日至16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保健中心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发掘了两座唐代砖室墓。这两座唐墓均为单墓道砖室墓,基本结构较为清楚。尤其是2016BYM1,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砖砌单室墓,其甬道内东西相对的两座砖雕仿木结构假门在北京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墓葬中出土的釉陶武士俑、伎乐俑等,制作较为精美,为附属构件,在北京考古中罕有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北京地区的唐墓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根据幽州城的四至范围,可知这两座砖室墓位于唐幽州城外的东北部,应属幽都县礼贤乡管辖。元大都的兴建很可能是这两座唐墓被损毁的重要因素。这两座砖室墓的修建和毁坏,对于了解和探讨唐代至元代北京城的变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啸之新考     
"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召南·江有汜》即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的记载;《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楚辞》中也有关于啸的记载,如《招魂》:"秦篝齐缕,郑帛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吴王"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自东汉开始,名士多好长啸。《后汉书·向栩传》说向栩"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不好  相似文献   

18.
丘濬,明代琼州府琼山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学讲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明孝宗朱佑樘御赐丘濬"理学名臣"的荣衔桂冠。其卒后,被追封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濬墓修建于明弘治八年,位于海口市的西南部(今海秀镇水头村),坐落在一处较平缓的坡地上,北面不远处有海瑞墓,东约5公里为明琼州府旧址—府城。该墓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北面紧邻一水塘,俗称丘公塘。"文革"中该墓遭到严重破坏,1986-1989年间重修。此次丘濬墓园的考古发掘是为了进行文物保护管理和制定修复保护工程设计规划,发掘出土了花纹砖、地砖、滴水、板瓦、青石条等明清时期修建和修缮该墓的文物,基本明确了墓冢前神道的建筑布局情况,发现了拜亭等相关建筑遗迹,为丘濬墓园的文物维修保护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丘濬,明代琼州府琼山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学讲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明孝宗朱佑樘御赐丘濬"理学名臣"的荣衔桂冠。其卒后,被追封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濬墓修建于明弘治八年,位于海口市的西南部(今海秀镇水头村),坐落在一处较平缓的坡地上,北面不远处有海瑞墓,东约5公里为明琼州府旧址—府城。该墓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北面紧邻一水塘,俗称丘公塘。"文革"中该墓遭到严重破坏,1986-1989年间重修。此次丘濬墓园的考古发掘是为了进行文物保护管理和制定修复保护工程设计规划,发掘出土了花纹砖、地砖、滴水、板瓦、青石条等明清时期修建和修缮该墓的文物,基本明确了墓冢前神道的建筑布局情况,发现了拜亭等相关建筑遗迹,为丘濬墓园的文物维修保护提供了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故事欢迎您向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提供精彩有趣的上海故事。自2014年起,《档案春秋》杂志与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联合推出《档案春秋》——"上海故事"专栏,每期同步刊发电视纪录片的文宇内容。"上海故事"专栏,关注上海往事。该栏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