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19-23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原称"外江戏"是以皮黄(又称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新编广东汉剧《诗娘》音乐唱腔优美,旋律幽雅,丰富地运用了广东汉乐、客家民间小调等地域性很强的音乐元素,是历史剧中的现代戏。  相似文献   

2.
钱热储和萧遥天的"外江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热储和萧遥天的粤东“外江戏”研究,是民国时期地方戏剧学术园地中的佼佼者,前者的《汉剧提纲》一书及其系列论文开启了“外江戏”研究之风气,而后者的“外江戏志”则是真正“学术自觉”意义上的第一部“外江戏简史”。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广东汉剧研究的基础,也代表着民国时期广东汉剧研究的学术高度。  相似文献   

3.
广东汉剧,也称为粤东“外江戏”。关于广东汉剧的源头,史学家、理论家、艺术家们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有关广东汉剧源流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即使有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也只是比较简单、零散而不够系统的探讨。在此以其唱腔、音乐形态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并结合湖北汉剧的唱腔、音乐特点等,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寻找、确认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广东汉剧与京剧同源异派,曾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为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江乐班是本戏种早期形态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粤东四大戏班为外江戏的生发、传播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探寻其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含山县含弓戏为全国稀有剧种,其含弓戏剧团在成立三十年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析和总结含弓戏唱腔的特色、剧团的发展阶段、剧团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因,以期客观地展示含弓戏及其剧团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7.
青海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灯影戏、眉户戏、平弦戏和藏戏四种,藏戏又分黄南藏戏和甘南藏戏两大流派,其中甘南藏戏是和甘肃四川交叉共有的剧种。下面将各地方戏曲剧种概貌及艺术特点分别予以介绍。青海灯影戏俗称“影子”。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的西宁、大通、湟源、互助、平安、湟中、乐都、民和、门源以及黄河流域的贵德、化隆等县,海西州的德令哈、都兰、乌兰也有灯影戏班子。青海灯影戏的渊源史无记载,就唱腔音乐而言,与甘肃陇南影子腔极为接近,而打击乐则和秦腔大同小异,唢呐曲牌也和秦腔有不少共同之处。其戏曲语言和青海眉户戏一…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它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复兴民族文化浪潮的兴起,戏曲的传播也开始得到发展,各地的地方剧种相应地受到重视。张家界阳戏原属于祭祀性戏曲,是由傩歌、傩舞、傩仪、傩面具等组成的傩戏演变而来,并且在音乐上吸收当地的民歌、花灯等音乐元素,是张家界土家族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使的张家界阳戏与其他地区阳戏的音乐有明显差异,本文以阳戏的音乐作为中心,从语言、唱腔、伴奏三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艺术形式多样化、艺术作品多产化的新时期背景下,广东汉剧作为古老剧种,它既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同时,广东汉剧也在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二都戏是浙江庆元古老的地方剧种,由于其所处环境较闭塞,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演唱、发声和原始的表演程式。“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全文从二都戏的唱腔、唱词、道白、用嗓、行腔、发声、养气等方面分析其声乐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南词和黄梅戏有“姐妹腔”之称,有共同的发源地和流传区域,汲取了相同的语言文化滋养,主腔[平词]具有相同的板腔体式特征,唱腔之间也互相借鉴,但从腔源、腔系的层面看,前者属于俗曲衍化而来的滩簧腔系剧种,后者则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打锣腔系剧种。  相似文献   

12.
梅林戏是流传在闽西北泰宁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一剧种虽源于“微调”,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受泰宁地方方言和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的影响,其音乐形态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闽西汉剧魅力深厚,被誉为“南国牡丹”,不仅拥有众多获省级以上大奖的优秀剧目,而且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闽西汉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呈现萎缩之势.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闽西汉剧只有做好保护、传承、创新、改革工作,才能找到新的出路,走向新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袁河采茶戏作为扎根于赣西地区的一个剧种,其发展阶段经历了由“单台戏”到“双台戏”、再到“耍戏”和“本戏”,逐渐成熟,在宜春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袁河采茶戏有一定的价值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剧种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遇到观众群体后继无力、主创人员青黄不接、推广传播程度不高、缺乏剧种间的交流等困境,还需从寻求政策扶持帮助、扩大受众促进传承、对接高校联合培养方面寻求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开封二夹弦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小剧种,它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它是在说唱音乐花鼓丁香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其它剧种的素材,于上世纪初一跃成为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程式性较强的成熟剧种。其唱词以当地农民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用当地方言演唱,其唱腔音乐受到开封当地方言语调的影响,唱腔与当地方言字调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二都戏"是浙江省庆元县的一个历史剧种,其唱腔分类有三种:即京胡戏、横箫戏、毛胡戏。"二都戏"的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唱程式具有明显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右玉道情的历史渊源、音乐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现存的音乐形态及民间艺人的口传史料,分析研究了右玉道情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右玉道情戏的音乐特点与音乐结构,以及借鉴其他剧种的板式,从唱腔曲调、演唱发声、乐器伴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音乐、剧目系统、表演艺术上的定型.从宗教仪式到戏曲艺术,《目连救母》成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