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
蔡敏 《新闻界》2002,(6):20-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核心——多中心”的传媒文化生产结构,与之相应,新闻话语方式也产生了转换,体现在由话语生产的政治学转向政治学与经济学原则的并立,而传媒的使用与满足图式则建构了认识新闻话语的文化之维。  相似文献   

3.
用语料库方法进行传媒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明 《现代传播》2006,(2):153-154
“话语(discourse)”一词在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对语言学家来说,“话语”就是任何大于句子、有交际功能的言语材料;对批评理论家和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话语”是构建权势或歧视的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①假设,具有多种形态,可以使用复数形式②。本文沿用Schiffrinetal.(2001)的做法,使用“话语”最广义的定义。传媒话语③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20世纪下半叶“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叙事学、符号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传媒话语在社会中的影响,纷纷…  相似文献   

4.
陈朝晖 《青年记者》2017,(18):47-48
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即传媒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话语管理和调控,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灾情处置和危机管理的效果.①梳理与回顾1949年以来我国灾难性报道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媒灾难性报道先后经历了从“比较谨慎”到“逐步宽松”再到“制度规范”的话语控制演变.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具有语言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两个理论向度。前者涉及到对传媒话语的表层结构、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和修辞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后者涉及到对传媒话语的意识形态及文本“深层结构”的探讨。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认知分析法、社会文化分析法、批评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传媒话语分析是将普通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随着与此相关的研究在我国逐步展开,这一研究领域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媒体话语中的文化制衡——中国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进入新世纪后迅速崛起的大国,对其国际传媒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对媒体研究中的理论普世化和民族国家化倾向进行反思,然后从多元文化的新视角,论证关于中国国际传媒话语的“文化制衡”的观点:中国对外传媒,通过各种话语形式,追求文化权势平衡;这股媒体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美国西方的霸权。根据这种新视角和理论,论文继而提出相应的媒体话语分析框架,对2005年中国主流报刊就人权问题回应美国的话语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该实证分析的结果,文章提出中国国际传媒对抗文化霸权的话语策略的雏形框架。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语境中的权威遗产话语不同,中国语境中的权威遗产话语有助于加强弱势民族和社群在社会公共文化领域的集体叙事并为其争取文化权益。以拉祜族创世史诗为例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遗产话语实践涉及文本、话语阐释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少数民族在官方权威版本生产和话语阐释方面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反身性。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遗产社会实践中,官方权威遗产话语是生产少数民族象征资本的主导力量,文化旅游背景下的非遗资本转化已成常态,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建构得益于科技传媒的普遍应用。在非遗资本的生产、建构和转化过程中,由于受权力、资本、利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遗产社会实践往往存在问题。从遗产话语实践角度出发,为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必要强调:赋予非遗"活"在当下的现实合法性是必要前提,建立相关主体的合作制衡机制是重要保障,鼓励面向未来的遗产心态和创造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传媒从业人员是典型的中产阶层,作为"文化媒介人",他们是传媒实践的主体,会对传媒的体制变化、产业经营、内容生产、话语表述、风格塑造等有着具体而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传媒的越界评判和敦请成为一种“合法的”补偿机制。本文认为,传媒的越界行为得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新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平民主义话语策略,调动并契合了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某种市场和道德的双重默许。  相似文献   

10.
张蓓 《报刊之友》2013,(8):49-50,71
当下社会,知识分工导致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依赖。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专家话语的信任度降低,现代传媒对此难辞其咎。科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错位;现代传媒放大风险传播,追逐轰动效应;网络文化民粹主义,污名化知识精英造成了现代传媒在转述专家话语时的三重"误读"。摆脱误读,重建专家话语的公信力,现代传媒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黄昆仑 《新闻界》2002,(1):9-11
一、大众文化话语系统对传统典型报道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建构所催生出世的大众文化通过日益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进入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的商品化(即“文化转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到跨世纪之初,大众文化产业繁荣兴旺,各种大众文化产品迅猛扩张,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而大众文化在通过传播媒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自身的话语系统,使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又转而影响着传媒活动。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传媒的最重要的传统报道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3.
刘琼  黄幼民 《新闻界》2005,(2):94-9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历程。市民社会遵循法治、自治和民主原则,它是在填补国家逐渐退出过去的控制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给民众以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自由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不但社会公共事务出现在公民的个人议事日程上,甚至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也被搬到传媒中加以展示。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传媒的“技术权力”与商业广告的“造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媒时代的话语权力基础为着眼点, 考察了作为大众传播时代文化现象的特殊艺术现象和商业广告现象。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方式与人们精神生活样态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并在“技术对人的统治”这一层面上对现代传媒的权力性质和来源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不少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已然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建构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作为专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传媒却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建设。一些新兴传媒唯利是图、不讲道义,形成了“有奶便是娘”、做事不择手段的“恶文化”;另有一些传媒还在用老套的集体主义等观念教育员工,收效甚微。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缺少企业文化的传媒.内部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陈虹 《新闻界》2006,(6):96-97
传媒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传播者,节目主持人既是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又是制造者。但是,一些主持人自身却缺乏行使这种话语权力、生产品质优秀的社会文化产品所应有的视野和素养。因而在许多时候,主持人现实中的文化能力与传播中的文化地位便出现了层次上的错位。  相似文献   

17.
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即传媒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话语管理和调控,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灾情处置和危机管理的效果。当下,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转向表现为:话语控制观念的化"危"为"机",话语控制方式的变"堵"为"疏",话语控制技术的媒体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18.
朱雅婧 《新闻界》2022,(10):42-51
环境议题正在重新建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认同体系,基于环境保护话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居于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核心位置。本研究从环境议题的源头即“环境污染”概念出发,通过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这一逻辑进行梳理,运用历史语境的文本分析法,发现环境“污染”的“出场”实际伴随着中国社会观念的全面现代化转向,围绕“污染”是技术“废弃物”还是社会结构“缺陷”的争议宣认,运用科学知识和社会情感两种话语资源,生成了连接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文化话语、伦理话语等丰富意涵的话语网络。这一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观念-社会秩序”话语运行机制,发明了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国家现代化制度理性。  相似文献   

19.
电子传媒时代,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霸主。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构、文化的整合,无一不与它相关。人们日益陷入现代媒体所构造的符号世界中,受到种种符号暴力的控制而不自知。作为社会的雷达、调节器和舆论监督器,现代媒体必须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通过卓有成效的话语方式,才能真正成为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平台,帮助人们有效抵御商业逻辑操纵下媒体所施加给人的符号暴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