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一定意义上说,思政课大概念教学就是“迁移式教学”,其中大概念是迁移的核心,支撑着大概念教学的迁移全过程。可见,思政课实施大概念教学需要树立迁移理念,把握迁移技巧,摸清迁移路线,需要沿着“事实—概念—核心—能力—素养”的“路线图”,实现事实向概念迁移、概念向核心迁移、核心向能力迁移、能力向素养迁移。在大概念教学的迁移中,实现知识的整合向学科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以达成学科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与以往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员育人新形态,倡导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强调全方位育人新实践,要求思政课达到“全员参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想状态。“大思政课”是决定新时代思政课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保障,为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指明新思路,为思政课有效融入社会提供新机制。为实现理想状态的“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主体建设,形成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推进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化,构建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以思政课堂为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在工科核心课中让课程思政高效落地的路径和模式,要以教师言传身教为首要抓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面向新工科的“学生中心”教与学协作关系;挖掘和融入具有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的思政元素,以支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的核心能力培养为引线,提炼具备可操作性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新工科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4.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要,也是育人的必要。职业院校要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系统构建推进机制,将“三进”工作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困境。基于此,积极对思政课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培育体系,做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交互融通协同发展,探索以培育“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导向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实践之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视觉化策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正是立足视觉文化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新探索。从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教学手段娱乐化、课程内容碎片化和社会思潮隐匿化的视觉困境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视觉化传播机理分析,阐明视觉化策略构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从图像生产到视觉信息传播、从图像信息向教育信息内化的过程性策略构建,探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案,有助于推动视觉文化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  相似文献   

7.
建设思政“新课堂”应聚焦两个关键要素:思政课与思政教师。“新课堂”之所以“新”就在于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去呈现,思政课与思政教师联动共进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创新。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从“学思践悟”四个维度,通过思政课与思政教师联动,提升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敏感力、示范力、施教力。  相似文献   

8.
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课程思政落地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以“电子的发现”为例,详细阐述通过对“原子与原子核”单元的分析建立单元认知结构体系,结合初中课标和教材,挖掘电子的发现过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而确定课时目标.通过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以期为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效思政课堂需要从“进门”到“出门”始终贯彻学科育人立场、学生中心意识和核心素养培育导向。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深入备课,明确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高立意,进行高水平的课堂规划,找准思政课堂的科学入口;在推进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情有准确了解,把握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契合点,创设适切情境,疏通教与学的柔性接口;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时,需要着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落地方式,为学生思维进阶搭建适宜的阶梯,创设课堂教学的高效出口。三者形成合力,高效达成思政课堂育人效果,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为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政策保障,且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功能相近,为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要求,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价值指向,是促进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的必然选择。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目标为导向,突出“一个关键”;以内容为抓手,做到“两个讲清楚”;以创新为引领,抓好“三个重点”;以效能为核心,实现“四个融合”。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以素养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明晰思政课育人政治化、思想化、素养化、活动化、生活化“五化”策略,认清政治化是基因、思想化是灵魂、素养化是核心、活动化是载体、生活化是根基,能够彰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为学生发展引路领航,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性转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就必要性而言,思政课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两者在逻辑、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体系要实现对教材体系的总体化、问题化、具体化、个性化建构。为顺利实现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还需准确把握“转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要求。具体来说,对思政课教材的研究是转化的基础,对学生的研究是转化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主体素质是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4.
“听说读写”是思政课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其中听是基础、说是重点、读是核心、写是关键。“八个相统一”原则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推进思政课“听说读写”四环节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思想性和理论性、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合理增负要以学生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实践教育为支撑、以完善考评为指引,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精神。要促进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相融合,推行“思政+专业”新模式,推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增负途径,构建思政育人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现状,阐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围绕灵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路径,旨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新方案的全面落实,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螺旋上升”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小初高“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例,统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和学生成长发展逻辑,探究小初高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的具体路径。在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上,建构“主题目标+程度分级”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通过拓展知识范围、提升知识层次、转换切入视角实现螺旋上升,配以适切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推动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仅是传播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平台,还是进行价值引领、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深度学习、优化教学方式,将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生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达到课程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若娟 《福建教育》2023,(21):56-61
论证能力是高中生在思政课学习和考试评价中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从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以提升论证的理论说服力和事实证明力,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0.
办好高职思政课的关键,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通过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素养、推进以重大理论和实践为核心的专题教学等途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高职思政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