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阳是我国发现汉画像艺术的地区之一,汉画像数量最多,是研究汉代的重要资料。本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是汉代文化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把汉画像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对之进行多学科地发掘梳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成绩可喜,但仍然是凤毛麟角。其中,陈江风先生的汉画像研究成绩相当显著。陈江风先生对汉画像研究的价值、汉画像研究的理论、汉画像研究的方法以及汉画像研究的学科建设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成为这一学科的发展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0):99-100
传神论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绘画审美观的形成.它包括“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相关理论。它的形成必然受到前朝的相关理论和主要绘画形式的影-向。本文以汉代“重神”绘画理论和汉画像艺术中的“写意”精神为切入点研究分析汉画像艺术对“传神论”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汉画像艺术和顾恺之代表作的构图、造型、线条等绘画语言为传神论的传承关系提供实例论证.深入总结汉画像艺术对传统中国绘画审美观形成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叙事媒介,汉画像在图像叙事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作为汉画像代表的武梁祠画像在叙事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尤其令人瞩目。根据叙事学理论,从时间性与空间性两个维度分析武梁祠画像,能够对其叙事艺术上的成就有所体认。首先,叙述者通过单幅画像的构建、群体画像的安排以及榜题的运用对叙事时间进行了充分地把握;其次,三种类型画像的不同位置安排和历史人物图像的有意选择也体现叙述者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从叙事学角度观照汉画像可以为解析它的艺术魅力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朱存明教授新著《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于201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作者继《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与《图像生存——汉画像田野考察散论》之后又一部学术著作。首先,该著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广阔视野。这本书是在考古学与文化学大力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存明教授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一书,对汉画像的象征意义作了深入的挖掘。本书通过对汉画像之象征意义全面系统的文化阐释,展示了汉画像象征意义的丰富世界,将汉画像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也是古代文化象征意义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汉画像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艺术遗产。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及墓室图像、祠堂画像、棺椁画像等在内的大量的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时代精神。由于汉画像是以图像或抽象符号的形式存在,其意义是以象征的方式展现的…  相似文献   

7.
美轮美奂的汉画像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促进的产物。汉画像葬俗中从众现象的存在,既是社会影响对行为主体(墓主)施加压力的直接结果,也是汉画像葬俗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汉画像葬俗活动中群体行动动力机制和从众现象实施精微而凿实的考述、发覆和研究,对于延伸和拓展社会学的理论空间、准确把握早期民间群体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规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通过对汉画像上纺织图像的研究,结合古籍文献,一方面探讨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分析了汉代人的思想信仰,发现汉画像上的纺织图与汉代的蚕神崇拜有着深切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汉画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远古文化的总结,又是对后来文化的开启。汉画艺术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描写开始进入表现主题,这些主题是以汉代社会特有的文化观念为背景的。我们有理由承认汉化艺术是我们研究审美文化的宝库,从汉画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可以看到其展现出的时代精神与内在价值。本次研究从汉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以及价值特征着手,分析汉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情况,提出汉画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构建途径,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能够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艺术萌发于东汉晚期,西晋八王之乱,南北分裂,传统的汉文化中心南移,于是佛教艺术分为两系。南朝佛教艺术继承汉代和三国吴地文化传统,东晋时即初具规模,宋、齐间得到发展,梁时最为繁荣。常见佛像与神仙、儒圣合壁。这反映了中国佛徒的黄老神仙和尊儒思想奉祀佛陀的观念。造像的魏晋玄学为艺术美的准则。以“秀骨清像”、潇洒超脱为佛陀之“好相”,技法承袭汉画之传统,造型线条笔力顿挫,一点一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基于形状不变矩检索汉画像图像的新方法。大多数汉画像图像由边界比较明确的几何形状构成,因此可把汉画像图像看作是由一些具有显著形状特征的区域构成的。汉画像图像检索利用矩特征进行形状的相似性度量,另考虑到汉画像中包含有车、马等图案,为提高检索效果引入离心率特征e。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索效果,其检索结果符合人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2.
郑志刚 《大连大学学报》2023,(3):106-111+116
郑州地区的汉代绘画文物资源渊懿而又丰厚,有着鲜亮的地域、时代特色和不容小觑的文史、艺术价值。在对这笔殊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本体研究、考索的同时,如何大胆提炼、撷取其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元素,糅入新时代郑州“都市气韵”的熔铸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挹古焕今、古今互济的目标,是一个亟须关注的重要命题。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成果优长与缺憾的基础上,对郑州汉画遗存进行了分类、分期,并总结描述了其艺术个性与格致。此外,通过借鉴南阳、徐州等范例城市的相关经验,拟从创设“郑州汉画馆”“郑州汉画公园”“郑州国际汉画节”“郑州汉画网”等途径,为郑州“汉韵铸城”提供切实方略。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不遗余力地搜集武氏祠等汉画像.借以保存传统文化并为木刻青年提供艺术借鉴.武氏祠等汉画像对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小说的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受益于汉画像,其杂文的论据及其所表现的汉唐精神来源于汉画像,其文学史对汉代思想文化的精确把握得益于汉画像,甚至其钟爱的猫头鹰图案也来自于对汉画像的模仿.汉画像成就了鲁迅的创作和文学史的写作.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画像中千姿百态的乐舞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两汉悠远雄浑的乐风舞韵,生动地反映出汉代气势恢宏,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本文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写意,是我国自唐宋元三代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征.汉画像的写意性,则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表现出含蓄、内敛的倾向;在艺术上,以最简洁的绘画语言,刻画出物象的形神,追求质朴之美.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汉画像的具体艺术手段与特色为:第一,线为汉画像最主要的表现手段,线条洗练且每一条线都充满了生命力;第二,汉画像重形似,更注重神似;这也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提供了准备和依据;第三,运用现实和想象、写实与夸张相统一的手法,使写实的汉画蕴含着且鲜明地表现出其写意性;第四,造型准确生动,形象概括、粗犷.以少胜多,虚实相生.汉画像的写意性,对我国后来的美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平 《江苏教育》2009,(7):105-107
本书为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著。此书从宏观视野来审视及把握中国数千年的艺术与文学的历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历代艺术的特征,如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辞、汉赋、汉画像古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有精到论述。  相似文献   

17.
宋子扬  杨修红 《文教资料》2008,(36):222-224
本文首先分析了汉画与动画艺术的关联,然后对汉画与动画艺术校本课程的建构目标、实施原则、教学实践内容、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汉代儒学的思想是汉代人死亡观和丧葬风俗形成的重要原因,汉代儒学厚葬之风与形而上的观念对汉画像中舞蹈图像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汉画像舞蹈图像在功能、观念与舞美三者之间与汉代儒学思想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汉画艺术是一笔丰厚的传统艺术宝藏,但因年代久远,又寂寥于现代传媒之外,而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距甚远。需在两者之间架一座互通的桥梁,才能实现古为中用,充分发挥汉画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书为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著。此书从宏观视野来审视及把握中国数千年的艺术与文学的历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历代艺术的特征,如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辞、汉赋、汉画像古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有精到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