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者,他是心理学家而不是教育学家,但是他对教学理论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提供了比较具体而切实的理论,为世界教育理论工作者所重视。皮亚杰在教学理论方面,首先强调以主动的学习反对被动的学习。他的这个学习观点与近现代世界教育史上一些进步的教育理论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詹姆斯、杜威与鲍德温等人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一些学者认为,皮亚杰不是教育家。一位学者写道:皮亚杰认为自己首先是发生认识论者,其次才是心理学者。还有一些人说,皮亚杰仅仅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理论,而无意撰写一本教育学。然而,大多数人却感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观点内含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不管承认不承认皮亚杰是教育家,他已经为教育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但遗憾的是,他的理论和实验中内含的教育意义还没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学的“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各有优势与不足。维果茨基是理解有余而解释不足。皮亚杰是解释有余但理解欠佳。“视界论的转向”有可能在超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基础上将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统一起来。因为视界论具有哲学释义学、符号学和意义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海内外学术界由于常把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和布鲁纳(J·S·Bruner 1905—)相提并论,说他们在哲学上都是结构主义,在心理学上同属认知学派,在方法上都强调整体系统论,有人便认为: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布鲁纳的观点基本上是和皮亚杰相同的,他对皮亚杰的理论,实际上只是对同一问题在相同观点上从另一侧面作了补充。其实,布鲁纳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期"视点"栏目中,有论者提出我国本科高校转型制度化的实现,需要通过规范性、规制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整体性重构;有论者从组织、动力、成果等三个维度,阐释我国大学跨学科的演进历程,分析新时期跨学科组织的协同创新逻辑;还有论者基于实证,研究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生认识论的主题没有过时,而且永不会过时,皮亚杰为发生认识论开创的研究路线--康德意义上的范畴之个体发生的研究应该坚持.发生认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皮亚杰结构论与其他结构主义者的结构论的关系;心理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本质;"趋同重构"概念面临还原论的危险;"水平滞差"与"阶段"概念之间的固有冲突等,仍需进一步探讨和澄明.当今日内瓦的某些心理学家们的兴趣向"现实主体"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了皮亚杰的传统.目前,一方面皮亚杰的整个理论体系期待着新的理论综合;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当代认知心理学进行有别于现今"新皮亚杰学派"的合作,特别是汲取后者实验方法和技巧之长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大厦与其研究方法体系密不可分。系统而发展地梳理、探索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体系,是一种初步而有意义的尝试。其研究方法体系,源于社会历史背景、个体成长环境与其心理学观交互作用的这一复杂过程,形成于哲学、一般科学和具体研究这一有机联系的三维空间,对构建当代发展心理学富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当代研究学前教育的人是不可能不注意到皮亚杰的工作以及他的影响的。这种看法并不过分。尽管皮亚杰自认自己是一个发生认识论者,而不是教育家,他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他除了驳斥一些教育界人士人为地加速儿童发展的企图外,似乎没有太多地去参与教育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当问及有关教育的问题时,他总认为应该留给教师去做,他自己承认,他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被教育工作者们的过度热情神秘化了。然而,许多教育工作者却认为他们能从皮亚杰的学说中获得诸多的教育启示,并对他的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小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理应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组成了“我国中、小学生性格发展研究协作组”探讨我国儿童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发现不同变量是如何影响儿童性格发展的,以求为科学地组织性格教育提供依据,卓有成效地进行性格教育。现第一阶段的研究已告一段落,特将初步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 1.性格是什么?这是研究本课题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心理学界最为敏感、纷岐最多的问题之一。有所谓人格的“特质”论者,如卡特尔、艾森克等;有从需要、动机方面理解人格的动力论者,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也有从认知方面理解人格的结构主义者,如皮亚杰、凯利等。  相似文献   

10.
王珍 《海外英语》2011,(13):195-196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而其中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与自我调节等基本概念与原理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方法与过程开辟了新的思路。该文从翻译的典型方法,归化、异化入手,以皮亚杰的认识理论为参照,分析了翻译方法的选择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格尔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出现的反还原主义思潮中的代表性人物。内格尔认为,意识经验的主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现有条件下是不可能还原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泛心悦,即认为宇宙的基本物质成分,不管其是否属于生命有机体,都具有心理的属性,从而由物质成分构成的生命有机体具有某种意识。内格尔非还原庆义理论是一种二元论,但他提出一些具体观点,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School Effectiveness (SE), as a research paradigm and, more widely, as a set of political practices in schoo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reductionism’. The article serves to systematise an ongoing critique of Effectiveness by Ball, Morley, Fielding, Slee, etc. Building upon studies by the biologist Steven Rose and colleagues of reductionism from psychology to biology, the reductionism of the Effectiveness discourse is analysed in its methodological, contextual, historical and moral aspects.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E upon the dominant model of School Improvement in England in particular, and the need for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at paradigm.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科学的一个总特征是对传统还原论持批判态度,并且试图通过建立复杂性范式来超越沿用了数百年的还原论.所谓超越就是既要包容又要突破,所以复杂性研究对还原论的超越要理解为对传统还原论的适用范围作出合理的限制,既要打破还原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又要充分运用其合理的因素,而不是采取彻底抛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还原论范式———自然的复杂性的祛魅———自然的稳定性的破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这就是还原论范式与生态恶化的发生学进路与逻辑学关联。因此,要消解科学对环境的副作用、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仅仅依靠将伦理观或价值观从外部纳入科学知识的“版图”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从科学知识的内部,特别是从它的“母体”———还原论范式入手加以批判与反思,实现还原论与整体论的整合与互动。这既是由“自然辩证法”的“本来如此”所决定的,也是主观辩证法必须与客观辩证法相符合、相一致所决定的,它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一项重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人本情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丰富的人本情怀表现在各个层面:从哲学层面上看,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从伦理层面上看,他形成了人民本位的思维定势;从政治层面上看,他对中国的人权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伟大的一生充满着对人、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充满着厚重而高尚的人本情怀。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哲学有四大特点;机械论,还原论,主客二分论,膨胀的理性主义。玻姆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后现代精神,属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玻姆用他的整体论(有机论)批判并取代近代哲学的机械论,用他的“意义理论”和“体-意”批判并取代近现代哲学的还原论,提出“隐卷序”理论来超越传统的主客对立,建立合理的理性主义以超越膨胀的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木斋把苏诗还原到苏轼诗词文创作、宋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等多维坐标系中去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居高临下审视苏诗这一文学现象,故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到苏诗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借苏诗的研究,反观中国诗歌史,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苏诗成了撬动中国整个诗史的一个有力支点,实现了理论建构和个别作家作品研究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时期任弼时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思想建设方面,把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放在首位;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组织建设方面,提出要建立党的集体领导,注意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制度,健全党的支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生成论与"还元论"——生成科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成科学"为基础,提出"生成论"自然观,描述了整体生成演变的世界图景,以及系统生成的主要规律及其特征。并试图超越经典科学"还原论",探索生成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指出分析还原不是唯一的科学简化方法,在整体性研究及简化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元论",论证了"还元论"与经典科学"还原论"的本质差别。主张将"整体论"与"还元论"提升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