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江南乡镇社会的权力结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田 《历史档案》1998,(2):98-104
所谓权力结构,是指权力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及各层级之间构成的相互关系形式。权力结构的优化变动,是政治生活现代化的重要侧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权力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发生植替。在江南乡镇社会,传统的整合运作力量有两支:一是乡绅,一是家族。乡绅充当乡镇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媒体,是国家行政权力在乡镇社会中的实际操作者①,反映着乡镇社会整合中的地缘关系。代表着血缘整合力量的是家族长者。明清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调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家族制度。社区的事务,尤其是乡间…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将各类经济与产品信息广而告之的权力,拥有舒缓人们心理压力使紧张情绪得以有效宣泄的权力,拥有不断弥合人类精神极品与大众庸俗生态之间鸿沟的权力,甚至拥有影响人类语言乃至创造话语和新词汇的权力。然后这些权力却不是新闻媒体最根本的权力,那么新闻媒体的根本权力是什么呢?显然应该是舆论监督的权力,尤其是新闻媒体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权力。当前新闻涌动着推进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热流,因此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征税是人民授予政府的权力,它使政府能够提供社会生活所必须、而又由政府提供才具有相对优势的某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多种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不断发育,功能专一的组织和角色群体不断出现,逐渐导致了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经济与行政、行政与法律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初步分离。"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上四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生活在最近若干年来所发生的主要变迁,  相似文献   

5.
詹细明 《新闻采编》2006,(3):42-43,32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而行政权力是对公共资源支配较大的一种权力,是一种“实践的力量”,具有扩张和侵害的危险性。近些年来,一桩桩政府违法事件不断印证: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要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必须加强监督。政府服务得好不好,行使权力正不正当,当然应有第三方来监督,特别是来自社会的监督。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美国媒体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传媒常常自认为是独立于行政、司法和立法体系之外的第四权力,是美国社会中不受政府制约,也不必像总统、国会那样经过大选产生的无冕之王,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手关系”,是代表民众监督政府的“看门狗”。  相似文献   

8.
公园是否被“侵吞”,实际是权力领域、资本领域与公众生活领域间重划“界线”的博弈。在这种博弈中,没有形成“公共意见”的公众力量最为薄弱,而一旦形成“公共意见”,则公众的力量最为强大  相似文献   

9.
市场化改革30年.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中国当下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性抉择:是通过社会的重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互配合的治理结构。还是造就一种更强大的权力来包打天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舆论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犹如空气和水一样渗透进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它掌握着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权,自然而然,政府官员的政治和公共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媒的影响.由此,官员的形象与大众传媒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政府官员媒介形象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重要平台,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为实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对接提供了契机。因此,如何倾听普通百姓的权利诉求,恰当地运用权力,营造和谐的政治文化氛围,构筑新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便成为政府在自媒体时代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秦景江 《大观周刊》2012,(33):35-35,160
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面临的而又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课题,中国也不例外。因此,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处理政府阃的纵向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规定、策略及相关措施等.对比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情况,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闻监督的法治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宪政语境下,新闻监督政府成为可能,新闻监督权不应界定为一种权力,而应界定为社会公共权利,介于权力与权利之间。新闻监督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鉴于我国尚未制定较为权威的新闻监督法律,故需要根据新闻监督权的运行规则选择立法模式并制定科学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制约,呈现出独特的传播结构和内在的运行规律.传媒、政府、公众三方构成的传播结构及其在社会中的运行,深刻影响着传媒及其从业者的身份认同的建构,新闻专业主义也由此被建构并因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旨在厘清社会结构中的传媒、政府、公众之间的复杂关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助益于正在进一步改革的中国传媒.  相似文献   

15.
媒介经营管理是媒介发展的“软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雅文  金瑞 《今传媒》2010,(7):33-35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不应简化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只有把经济调控深化为行政改革,才能摆脱行政周期主导经济周期的怪圈  相似文献   

17.
李文婷 《大观周刊》2012,(43):110-111
中国传统的分配思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但与此同时却也伴随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日益严峻。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其中税收政策就是一种被公认的有力手段。税收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参与到社会产品的分配,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市级生活类报纸往往以社会新闻报道唱主角,而忽视了经济新闻报道。这是尴尬而无奈的问题。然而,当今的中国老百姓对于经济生活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经济”不再是只停留于政府文件和各种会议中,也不再是只以枯燥的数字为表现形式,而是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公众谋求知情、参与的意识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国"打造阳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念也在稳步推进。在这种形势下,媒体纷纷搭建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媒体"问政"日益显示出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波 《现代传播》2004,(1):10-16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 ,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传播关系的发展史 ,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 ,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在现代性视野里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注重的是媒介资本的扩张 ,而不是媒介的均衡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追求的是媒介的权力 (power)及其对他种社会、文化的支配 ,而不是媒介的权利 (right)所包含的对等、互利、相互尊重传播主权、广泛的参与等价值观念 ;推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 ,而非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化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以及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 ,均不是直线过程 ,而是要通过权力关系体系起作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现时代代表着三种发展观和三种力量 ,它们共存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内 ,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同时 ,也形成了建构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