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分别在1880年和1898年发表了同为《劝学篇》的著作。两部论著同样以开启民智、劝学兴国为目的,但是,由于两者的经历、所处社会地位等不同,导致了两本著作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理想国民"的不同描绘,分析两者不同的国民观,试图找出决定这种异同的根本性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代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的著作《劝学篇》在中日两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都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两部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思想之异同。  相似文献   

3.
刘悦斌 《师道》2002,(7):50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和日本,出现过两部书名完全相同的著作,这就是中国张之洞的《劝学篇》和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背景下指示本国的发展方向,但是旨趣却大不相同,有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日两《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反应,两书均以寻求本国富国强兵之路为己任,但究其实效,它们在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两书写作背景、对儒学的态度以及对平等、民权等思想的取舍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周娜 《文教资料》2008,(23):104-105
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领军人物.他们二人教育观的差异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正是这些差异最终影响了两国教育现代化的结果.本文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不同两方面详细阐释了二人教育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和日本,出现过两部书名完全相同的著作,这就是中国张之洞的《劝学篇》和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背景下指示本国的发展方向,但是旨趣却大不相同,有本质的差异。在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中,通篇讲的是人的权利和人的发展,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他从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抨击了封建制度和陈旧的伦理道德观念,指出人是生来平等的,“所以有贤愚之别是由于学与不学造成的”,所以他要“劝学”,号召日本人民学习科学文化,追…  相似文献   

7.
荀子、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不仅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三大名家,而且是中外思想史上的三大名家。他们三人都留下了一部赫赫有名的《劝学篇》,并且都可视为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这类著作就是我反复提倡一定要阅读的经典。读这种书,可以益人智德,能从根本上使人进步,并从而促成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劝青年人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8.
一万日元票面上印着学者福泽谕吉(1834~1901)的头像,可见其人在日本历史和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作为日本近代启蒙大师,福泽谕吉译述宏富,贡献特多。不说别的,许多英文名词的日文译法最初均出自福泽谕吉之手,并传到中国。他又是卓越的教育家,庆应义塾大学的创始人。现代学术和现代教育,是福泽谕吉一生事业的两根支柱。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幕府中汇聚了很多当时的诗坛健将,著名的宋诗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陈衍,便是其幕中之宾。陈衍与张之洞诗歌派别不同,论诗旨趣有别,虽不是张之洞赏音所在,但陈衍正是在张之洞幕中提高了自己的诗作、诗论水平,并提出了著名的"同光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近代中日两国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两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都分别影响了中日早期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两人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表现在都重视教育,重视以实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重视学习西方。但两人的教育思想的差异则是影响两国教育近代化历程和结果的重要因素。研究两人教育思想的不同,对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创始人,明治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积极批判日本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有日本伏尔泰之称。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也渐渐形成了脱亚思想,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由同情、蔑视转向鼓吹侵略,无形中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仅就福泽谕吉的中国观,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对后世的图书分类影响深远。姚明辉《汉书艺文志注解》与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是近代注解《汉书·艺文志》的代表性著作。两者对《汉书·艺文志》都采用标注存亡的方法,但对待章学诚"互著法"态度不同,古籍注解内容颇有殊异。对两家著作进行比较分析,是为深入研究两者学术价值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福泽谕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旨在日本谋求东亚霸权的"东洋政略"主张,紧接着又提出了"脱亚论"。这两种主张在日本近现代社会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上交替使用,但"东洋政略"反映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最终走向,"脱亚"只是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林明星 《文教资料》2010,(24):97-100
在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对教会的态度矛盾多变,徘徊于"护教"与"排教"之间。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张之洞处于从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转变的过渡期,思想上摇摆不定;张之洞本人因时而变、善趋风势的性格和最高当局的施压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 ,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看如何走向近代化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出现了福泽谕吉的《劝学篇》 ,中国出现了张之洞的《劝学篇》。前者鼓吹独立自由 ,着日本启蒙之先鞭 ;后者站在封建卫士道的立场 ,为满清王朝服务 ,但受西学的影响 ,鼓吹“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对子女的经世教育,目的是让后人有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内容上,张之洞结合时局注重中西兼济的教育;方法上因事制宜,灵活多样;施教过程中注重实效,并以修身教育贯穿其中。张之洞的家庭教育力图培养"通才",造就"中体西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亚洲教育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劝学篇》。这三部不同年代的巨著,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强调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越数千年,近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政治家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他在自己的《劝学篇》中表述"中体西用"的思想。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无独有偶,也发表了同名论著,对日本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变革,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翻译的海外汉学著作不下百本,然而学界对此尚无专文介绍。1950年代,为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内重版了一批海外考证性汉学著作;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译介出版了为数不少的有关中外关系、帝国主义在华活动等方面的海外汉学著作;十年"文革"中后期,则译介出版了一批研究中俄关系、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汉学著作。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汉学著作译介具有不同时期各以不同国家的汉学家著作为主体、选译的标准为作品具有代表性或史料价值、选译的目的主要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帝国主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经历了中世纪的"欧风美雨",希冀用"中体西用"的理念来挽救日薄西山的清朝。他一生除积极创办近代企业之外,其文教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人所共识。特别在学前教育上,张之洞亲自参与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推动了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