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训结束后需要对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服务,目的是促进教师培训迁移完成教师个体知识建构。该文从远程教育“持续关注”理论的视角,结合培训迁移影响因素,从设施、资源、人员与信息、组织、评价五个方面对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教师对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存在着多方面需要,各方面需要内容多样化且差异较大,组织服务中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需要明显,人员与信息服务需要与现状严重失衡,人员与信息服务及评价服务中教师缺乏主动性。最后,根据教师的需要分析给出了实施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几点建议,希望为培训机构、学校实施支持服务提供参考,对教师培训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西藏幼儿园教师的最新专业发展活动参与现状及需求,对176名西藏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师德内容和领域教学知识是受访教师参与最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发展活动内容;外因是受访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最大阻碍;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度大,但缺乏长效激励与保障机制;儿童观察与评价、课程开发、幼儿园管理等知识是教师最需要且有效性较高的知识,但实际参与率较低.建议:加强领域教学知识的培训力度,构建混合的培训模式;加大送培下乡力度,搭建在线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培训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激励与保障机制;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高中新课改与教师培训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培训是高中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支持和保证。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教师培训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培训观念落后是一大制约因素,应借鉴国内外工商管理、企业管理、MBA等行业的理念,确立教师培训的优先意识、专业意识、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最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其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能使教师的个体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得以传播、共享和利用,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通过建立知识共享的培训平台、营造知识共享的培训文化、开发多元互动的培训课程和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等知识管理策略,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培训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如何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从当前教师培训课程的现状出发,探索以实践性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师培训课程的特点及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校本学习与培训正在学校中兴起。但学校这方校本学习与培训的土壤需要我们来耕耘和打造。建立支持教师学习的管理文化———学习型学校,是教师学习的外部环境建设的关键。没有这样一种环境,教师的反思学习得不到支持,甚至遭遇伤害;没有这样一种环境,教师的合作学习得不到保证,甚至遭遇嘲笑;没有这样一种环境,教师的行动学习得不到鼓励,甚至遭受压制。只有打造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才有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学校才有发展的潜力。一、学习型组织的思想教师学习与培训和学校的管理思想密切联系,一个真正重视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的学…  相似文献   

7.
<正>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管理是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让学员把培训成果尽快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教学绩效。因此,传统的培训管理原则、方式自然无法  相似文献   

8.
因客观条件所限制,目前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暂时还不能用"网络"培训全面铺开,努力提高培训效能需要各种相关因素支持,其中发挥参训教师主体性,更多指向实践性知识(或称默会知识)培训,使他们真正"动"起来是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是助推教师培训变革的核心要素。当前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培训管理主要是基于软件的功能再造以及工具组合这种"简单迁移"的信息化方式开展的。受制于现有工具的设计局限,教师培训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很难实现关联互动,无法满足当前培训发展对管理工作所提出的需求,信息化支持的教师培训管理亟需进行"系统重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培训管理框架包括过程管理、资源管理、评估管理、团队沟通管理四个方面,体现了教师培训管理的深层内涵——即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追求。采用"护航型"管理模式、丰富资源的分类框架、强化信息数据的挖掘、展开多维度分析等,这是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管理深层次的作为空间,也体现了其应用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0.
教师培训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总体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教师培训存在着学术支持方面的若干问题,因此需要从培训前的沟通、教学支持团队以及相关学术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提高在职教师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科教学知识再探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学科教学知识是否可以传递,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是否是各要素平均作用的结果,如何在教师培训中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正确认识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可传递性,其形成不是各要素平均作用的结果,在不同阶段的构建具有量和质的变化,对于深入探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学校知识管理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基于知识共享的学校知识管理有助于教师个人知识发展。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对个人知识的意识程度、共享知识的主观意愿和认知结构,教师个人知识本身的特性和学校组织结构与环境等是制约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管理策略包括:构建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开发团队学习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过程和活动,其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校本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形式、结果和评价及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默会知识视角看教师培训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教师培训中,学会的理论不能支配其行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个人默会知识的存在。个人默会知识之于显性知识具有逻辑优先性,支配教师行为的是个人默会知识。在默会知识的视角下,为保证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教师培训的重点不应是显性知识的传递,而应是教师默会知识的更新,教师培训的培训观念和培训方式应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15.
日本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世界教师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封闭型与开放型培养体制并存;教师任用法制化与教师职后培养多元化并存;教师管理的严格性与高地位并存;个性培养与公共精神并存。通过对日本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标准指标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对教师职业性质的准确定位和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为日本教育跻身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成功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社会公益价值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北京市启动了“绿色耕耘”京郊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由此促生了教师培训的战略调整、战术创新、格局变化与管理跟进。本文通过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实践验证与成果延伸,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新农村、新教师、新培训”营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生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期望理论是分析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对生产与工作积极性激发力量的有效工具,应用期望理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当从提升教师的境界、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设置难度适中的培训考核任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国外教师职业发展及其促进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知识基础、能力模型、发展—建构主义、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以及欧美教师培训实践的角度,分析和介绍了国外教师职业发展与促进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概况,总结了教师培训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应为: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在于: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实践性,强调培训重心的基层化、对象的全员化和时间的全程化。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为校本培训提供了理论上的辩护与支撑。文化反哺则对传统“师教生学”的师生观予以解构,学生成为校本培训中教师的重要学习资源。应该理性考量校本培训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其被夸大或被贬损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20.
The knowledge and beliefs in a domain constitute the cognitive “working capital” of the professional. Restructuring th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is strived for in training 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 be extremely difficult.In a training study with teachers as participants, it was tested (a) whether delivering training that is congruent with teachers' pre-existing ideas enhances thei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a domain: and (b) whether providing trainers with diagnostic information about participating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s results in better tuned instruction. Training was given according to three training models, each of which offers a differen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restructuring.Teachers' beliefs were found to filter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cess: the greater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what was presented in training, the more likely it was that learning would take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ing the trainer with diagnostic information was not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achieving greater congruence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instruction. Apparently, other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for promoting knowledge restructuring in teachers will have to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