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旧诗如何接轨,创造一种既不有悖传统诗歌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当代诗歌呢?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诗。  相似文献   

2.
新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鲜明的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很多著名新诗人和新诗派都具有某种西方背景,新诗作品也具有浓郁的西方气息。新诗抑中扬西的立场大大制约了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制约新诗艺术发展的是新诗语言的西化问题,其原因是对于追求"欧化"风格的翻译文学的模仿。新诗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不是理性的学术立场,只有实事求是地从艺术规律出发来界定中国新诗和西方诗歌、传统诗歌的关系,才能推进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中国新诗应该摒弃抑中扬西的立场,和中国当代文化结合起来,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刘章新诗》在入世求真的心态、天人合一的意境、虚实相生的手法、音韵和谐的语感诸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研究《刘章新诗》在吸纳传统审美经验,改造新诗方面的足迹,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兴芳 《现代语文》2010,(6):107-108
<正>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西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出发,对照中国新诗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新诗艺术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既借鉴了欧美诗歌艺术.一部分诗有着明显的欧美诗艺术倾向,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艺,一部分诗中国诗艺术特色突出,已具备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对这两种艺术倾向加以选择,使新诗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10.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安徽女诗人王妃近年来将目光投注在中年时期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理解上,写出了不少带有中年特征的优秀诗作,她的这种“中年写作”在新世纪女性诗歌创作中带有某种普遍性,当代女性诗歌中的“中年写作”现象具有突出的诗学价值,因此值得诗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百年新诗的发展与优秀学者致力于新诗研究休戚相关,中国现代诗论在中国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初期新诗研究出现了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著作,近年又出现热潮,诗史研究和诗体研究受到重视。尽管新诗研究成绩巨大,但仍然存在问题,如研究者的偏执、研究方法的落后、理论缺乏操作性等。特别是新诗评论界的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印象式表扬性诗评甚至随意性炒作式诗评流行,缺乏人格高尚、业务精湛的诗论家和诗评家。新诗评论界亟待加强诗评家的人格建设和业务建设,有必要倡导"纯棉的诗歌批评"。新诗理论界和新诗评论界都需要高度重视研究技法,新诗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和对欧美诗歌“横的移植”,由此成就了中国新诗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诗歌角色。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面对现实的向下姿态以及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是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在诗歌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诗歌扮演了新的文化角色。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约九百首近体诗对中国近体诗的确立和迅速发展繁荣贡献很大。历来学者们论述到杜甫诗歌对促成近体诗诗律完备、近体诗创作繁荣的贡献时都是只注意到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即在声律的细密化方面的努力,却完全忽略了杜诗对于建立近体诗语法和句式系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杜甫是惟一自觉认识到诗歌传统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唐代诗人,他以毕生的诗歌创作实践努力践行之,形成了清新与老成的诗风,这正是惟有杜甫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位诗人所以成为中国诗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的开拓创新。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的巴蜀诗人,是一支有着强烈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学劲旅。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各个时段,他们多发挥了首开先河、奠基开派与砥柱中流的重大作用。在民族诗型、多样风格、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与非凡的创造。追溯巴蜀诗人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开拓性贡献,对冲破当下诗歌困境、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繁荣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  相似文献   

18.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公超中西学养深厚,而且深受英美现代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观念来自于艾略特,尤其是他回归传统的意识,和艾略特如出一辙。但他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观念运用于中国文学的实际,重视格律诗对中国新诗的建设性作用,为中国新诗形式建立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具体的创造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真正意义上的“苏格兰诗歌”形成过程中,“苏格兰文艺复兴”的作用不容小视。该运动率先在诗歌领域兴起并取得巨大成就,为苏格兰本位诗歌的建立立下了无出其右的历史功绩。作为运动的奠基者,麦克迪尔米德从民族传统出发,创造出了集表达诗思、传递精神与复苏心灵为一体的“拉兰斯”诗歌,在这场文艺复兴中躬身为范、立言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