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启娟 《中国广播》2007,(10):43-44
有句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一条绘制精美的龙,只有被点上眼睛以后,才能有神韵。对于新闻写作而言,这个“眼睛”,就是细节。与消息相比,新闻专题类节目属深度报道,不能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叙述或大略描摹上,得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触及,常常需要用细节说话。著名作家沙汀有句名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零件”者,生动感人、过目难忘的艺术细节也。  相似文献   

2.
很明白的一个道理,新闻要有可读性,才会有人看,只有有人看的新闻,才谈得上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篇没有生动细节的新闻稿件。就没有可读性,就不可能凝聚读者的注意力。同样一张图片所定格的瞬间不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讲就是图片不好看,也是浪费版面。用文字表达一个新闻事实,关键在于记者在还原新闻事实时,如何将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细节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赵波 《军事记者》2004,(9):15-16
音乐以和谐为美。新闻传播亦然。现场短新闻以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细节、一缕缕真情的和谐组合,让受众在活生生的现场事实面前获得信息,受到启迪。它确有其他报道方式不能代替的优势,但它也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报道方式。比如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新闻所反映的对象,这就决定了新闻事业无论多么发达和完善,都无法囊括所有的新闻现象,大量的新闻都是发生后的及时补报和追踪报道;比如说,新闻事实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而发生的,有些新闻事实的形成过程长.有些还有个报道时机和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其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有较强的现场感。而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使现场短新闻具有现场感。细节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景、音响和气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细节描写不当,就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现场,受众难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充分把握了具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活、写好。细节,原指文学作品中具体形象地描写环境、刻画…  相似文献   

5.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6.
注重细节,对于新闻报道不只是方法问题.也是影响甚至决定新闻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凡是脍炙人口的好新闻,其有别于一般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运用具有强烈个性的细节,构造和形成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冲击力。在当前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无论是新闻采写还是新闻编辑工作.都应当把研究细节、运用细节当作业务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异同1.新闻的本质和基本要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或者说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就是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用事实说话。新闻的真实性就要求新闻的语言包括细节、数字、引语等都必须完全准确无误,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虚构或夸大、缩小。对事实的说明、解释也应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何歪曲或掩饰。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条件,新闻报道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基本要求就是具有真实性和新近性。这当中真实性是前提,是生命。也就是说,凡所报道的新闻理应真实,不真实的信息便不能成为新闻,更不能报道。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包括以上要求,而且镜头表现手法也必须真实。然而,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  相似文献   

9.
真实、新颖、深刻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和深化报道的主题.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再现新闻场景.也有助于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使新闻短小精悍。要充分认识细节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运用好细节创作这一经验。  相似文献   

10.
陈华飞 《新闻窗》2007,(3):46-47
采写新闻离不开细节的捕捉。细节虽小,但是力量无穷。善于发现细节和运用细节,大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笔者在采写实践中就深有感触:新闻事件中的各种细节,往往是一篇报道能否抓住读者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一、细节蕴藏在新闻要素中新闻的要素多由时间、地点、人  相似文献   

11.
娄炜栋 《新闻实践》2012,(10):52-53
细节失真就离"虚假新闻"近了一步 新闻稿要避免"千事一样"、"千人一面",细节便成了吸引受众目光的关键。艾丰先生说:"有特色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有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新闻稿有血有肉,画龙点睛,也就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去年10月,我省成立虚假新闻投诉中心,至今已有10个月,受理投诉700余件,  相似文献   

12.
沈铭玉 《视听界》2007,(5):81-81
在民生新闻占尽故事化优势的时候,其他电视新闻也在积极探索主题性报道如何生动好看。其实主题性报道同样需要讲故事,要想讲好故事,达到所要的宣传目的,需做到四点,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冲突化。  相似文献   

13.
细节的呈现是现场报道中能够吸引观众保持观看欲望的重要手段和过程,白岩松曾说过新闻人应该养成习惯,首先是人,然后是细节。在捕捉细节时,做到两个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在筛选细节上始终不要离开主题,细节是为报道主题服务的;在呈现细节时,尽可能采用观众视角,可视化角度。在报道过程中容易出现三个问题:浅尝辄止的报道还是解说?给观众讲故事还是讲道理?仅仅是在现场还是挖掘深度?这三点是很多记者不能做到完美呈现新闻的本质问题,也是区分记者报道水平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中的细节不多见。那些各式各样的会议和会见的电视新闻报道,基本上见不到细节的镜头;就连报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电视新闻,也很少有生动的细节描写。电视新闻给观众的印象是:似乎不需要细节。其实正如文学作品不能缺少情节一样,电视新闻也不能没有细节描写,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条电视新闻都要有细节。对此笔者就从事电视新闻的实践活动,结合有关理论的学习,谈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6.
段勃 《新闻爱好者》2006,(12):61-62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者情节,在新闻作品中表现为细致描写的地方。细节首先要“细”,如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它是起“表微”作用的;其次,细节的第二个特点是“节”,指那种筋骨节要的地方,即是指最重要、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或者事件本质的那一段情和景①。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新闻人物的刻画还是新闻事实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细节,细节就是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细节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文本特点决定的。电视调查性报道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运…  相似文献   

17.
细节,对于新闻报道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重大报道还是一般报道,都必须交待清楚新闻事实的基本轮廓,使读者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体现出基本思想,这就是常说的“骨架”。没有骨架,一篇新闻作品就支撑不起  相似文献   

18.
罗兴宇 《新闻界》2000,(3):51-51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笔者认为 ,细节就是那些把整个事态连接起来的细小的环节。由于电视是一门以视听为主的综合性艺术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多元性使电视细节也包含了多面性。电视细节的多面性体现在视听两个方面 ,即画面构成的细节和声音构成的细节。从观众角度上讲 ,就是电视节目精彩的瞬间 ,也就是兴奋点。电视细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 ,电视细节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体现、深化主题思想。其次 ,电视细节能鲜明、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深化新闻主题 ,丰富新闻内涵。再次 ,细节还能渲染环境气氛 ,人物情态。在…  相似文献   

19.
人物消息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体裁,理应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近年来,人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相对于时政报道、社会性事件报道,人物新闻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也不能不引起广播人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广播新闻节目中人物消息偏少呢?笔者认为,一是对人物消息这种体裁认识片面。有的同志一提做典型人物报道,就认为必须采写人物通讯,好像不写通讯就不能将先进模范人物报告给听众似的。二是过分注重信息量,忽视了人物消息。因此在广播中大量的是会议新闻、领导活动、领导讲话以及其它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新闻的精确度,把新闻中以量度的要素报道得更精确,把新闻中以突出特点或主题的细节报道得更具体这就是新闻的细化处理。它包括时间、地的细化,数据的适度精确,人物的身份介和特点描述以及事件进程中的细节描绘细化处理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每一张报纸上或每晚的电视里都有经过化处理的新闻。那么,新闻的细化处理既然如此常见,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条新闻的时间、地点数据有必要抠得那么精细吗?对新闻事实的细节有没有不厌其烦详加描述的必要呢?细化处理的第一个作用是增强受众忆深度。古人说起写文章的诀窍,有句叫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