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幸福既来自主观体验又来自客观实在,既包含快乐又蕴含意义,既是享受的又是发展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和谐与统一。幸福的教育也在于让受教育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合理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幸福中国,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幸福为本;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幸福成为百姓的普遍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幸福质量;加快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筑牢幸福的基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幸福感;建设生态文明,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4.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幸福是人性的诉求,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回归和发展。以实现幸福为目的的教育,应成为永远追求的理想教育。本文认为实现"幸福教育"可通过构建幸福校园、打造幸福课堂、促进师生幸福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理智对人性的追问,是人的不断发现;幸福是欲望的满足和激情的释放,是快乐的体验;幸福是"由一个支配性目的决定的这样一种诱惑"……这些形形色色的幸福观究其本质反映了人对生命的承诺与追求。但对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来说,承诺是轻而易举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承诺。他们给出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那么,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柏拉图的两个著名隐喻"洞穴囚徒"和"舵手"以及卢梭的"自然人"的理想对此有重要启示,原来人类所有的不幸皆因"洞穴"所致,这些"洞穴"作为欲望的化身或来自于败坏的个人、或源于不健全的社会,教育促进人的幸福要通过解除习俗、传统和偏见等等这些"洞穴"对人的文化绑架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互脱节、心理幸福与道德幸福混为一谈、幸福的内容与形式相脱节、幸福追求过程与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理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有机统一,注重心理幸福与道德幸福有机结合,注重追求幸福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幸福过程的体验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幸福就是指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想要真正获得幸福,人们必须自行管理幸福。文章主要介绍了幸福的本质、内涵以及幸福管理现状,并从营销学角度分析人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幸福管理。  相似文献   

8.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9.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向幸福出发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来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通过创设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通过营造对话的课堂来增强个体的幸福体验和能力。这些着力点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教育向幸福出发并使学生幸福与学校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是一切社会生活价值的核心体现。教育是一种教人获得幸福品质的教育,教师幸福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美好生活的现实体验,体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与人相处和社会交往中的生成和实现,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教师幸福本是一种应然的伦理价值追求;教师幸福的保持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教师幸福的实现有其内在的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追求幸福是人类难以割舍的永恒情结.体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应以人生幸福为永恒追求,应当关涉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社会幸福.构建幸福体育应当关怀生命、关注人文、关心社会,从而实现体育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幸福论是科学的幸福观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指导下,敦促大学生努力树立追求精神自由更幸福,劳动、创造最幸福,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等幸福观,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幸福与痛苦是相反相成的,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体验痛苦,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又要批判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其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幸福观的内容,根据高职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幸福观调查,并且通过调查分析当代高职学生在幸福观中所存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7.
王卫平 《中国德育》2007,2(9):26-29
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是从整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种种原因,幸福感的日益弱化已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认同。幸福感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为此,有必要建立人文语境下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而人类欲望的本质是快乐.经济与快乐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快乐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因和终极目的,因此,经济学必须并且只能以快乐为逻辑起点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它必须以理性为引导,在至善的基础上,求取效用最大化;同时,它又是社会的,是社会经济生产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必须与时俱进;它还是至美的,而在当代大众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要警惕那种快乐审美化悖论的蔓延,从而使人在“诗意的栖居“中回归快乐及幸福的真实本体.  相似文献   

19.
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非物质的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因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不能仅仅看财富增长与否,而更应该关注广义的社会总体主观幸福感受增长与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要包括: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和统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和统一,是享受和劳动的结合和统一,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结合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就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以缓解社会压力,拯救心理危机,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奉献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