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邓小平宪政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宪法至上、发展民主、实行法治、保障人权。宪法至上是其基本前提;发展民主是其主要内容;实行法治是其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其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三个至上就是指司法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是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对我国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三个至上理论既是对我国具体国情的科学总结,也是民主法治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的提出既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也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在三个至上中,党的事业至上是核心,人民事业至上是根本归宿,宪法法律至上是保障,三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观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五个方面。初中学段法治观念目标共5条,可以概括为法学常识教育目标、宪法教育目标、民法典等法律教育目标、预防违法犯罪教育目标、国家安全教育目标。通过对比小学和初中学段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把握法治观念核心素养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1885年,英国法学家戴西在他出版的《宪法研究导论》中,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法治”的含义,强调法治为法律至上、司法独立和司法救济,以及人人平等守法,并主张贬抑日益扩张的行政权.权利来自司法救济,宪法不过是这种保护之“堡垒”的观念,是戴西法治概念的核心.通过研读戴西,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法治”之法律现实主义的概念,它有可能克服迄今作为这一概念之特征的形式主义困境和关于其有效性的疑虑.  相似文献   

5.
石红 《陕西教育》2009,(1):124-125,106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民主法治现状,以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为根本目标.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明确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7.
宪法的权威性是法治的基本原则 ,是法治区别人治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战胜封建势力的革命成果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形式。宪法的权威性实质上是人民权力的至上性。宪法的权威根源于人类自然正义的观念 ,在政治上的表现为限制政府权力 ,在法律上的表现为效力至上。我国现行的宪法之所以低权威性 ,其最主要原因是党法关系中的非宪政因素。因此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党。要在宪法中对党政关系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至上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即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的灵魂,它不但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而且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法律至上源于市场需要,无论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还是维护社会需要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权威性。在我国,强调法律至上与加强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并不互相矛盾。要确立和实现法律至上,必须完善法律权威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以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阐述了关于法治的一系列观点和论题 :1.宪法至上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2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 3.法治经济是法治的核心。 4 .强化监督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5.普法是法治的重要任务和途径。 6 .正确处理若干关系是法治的题中之义等等。这就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坚持人民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既有内涵的区别,即分别侧重不同的方面,又有内在的联系,即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和根本目的,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保障,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是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自觉理解、把握和践行这一思想,增强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育人自觉。  相似文献   

11.
洛克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完整的提出古典自然法的法律思想家,其自然法思想独到之处在于:以财产权为核心的自然权利学说,以人民权力为核心的社会契约论,法治与分权理论以及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理论;这些思想为近、现代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府是依照宪法和法律产生和运作的政府,它意味着法律具有至上的地位,政府权力服从法律。伴随着法治实践演进而凸现出来的法治建设目标,要求回应实践的理论必然走向如何建设法治政府。本文重在探讨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之处——如何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依法治国,从青少年抓起,"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精神在于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信仰,尤其是对宪法的信仰。作为法治精神要素的宪法信仰,其内容应当包括哪些,本文从法治建立、存在、发展的前提,公民参与法治进程的动力来源,公民立宪、行宪、护宪的态度和公民作为传承宪法精神的载体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确立宪法至上的法治秩序,要求必须在程序、内容、精神方面合乎现行宪法的规定;同时,必要的、合宪的修宪能够促进国家根本制度的完善,预防“良性违宪”,促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我们要防止宪法的频繁变革以确保宪法的稳定性、权威至上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构建以权利本位为核心的法律文化 ,是实现法治的价值观念基础 ;完善以宪法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是实现法治的首要目标 ;培养以公正廉洁为本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是实现法治的主体条件 ,也是实现法治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20,(1):37-40
对于"法治为谁"这一根本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的执政理念,使"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本向度在法律运行的各环节中具体体现为强调民主立法,立法为民;以人为本,严格执法;人民至上,公正司法;人民主体,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8.
杨平 《西北师大学报》2004,41(5):128-132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法治。民主和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行宪政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宪政的实现必须具备良好的宪法、完善的宪法保障制度、分权与限权的国家体制等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载入宪法。这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将从人治走向法治。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培养或更新、良性法律制度的创设、权力的法律制约等等。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宪法、法律至上观念的培养,成为  相似文献   

20.
宪法至上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至上还包括实质意义上的至上。实质意义上的至上才是宪法至上的核心。宪法至上不仅因为宪法的高级法背景,还因为宪法体现了人民的意志,符合公平正义的自然法则。宪法至上与司法独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宪法至上要求司法权的行使必须以司法公正为“至上”宪法。这其实也是司法独立的基本内涵,因为撇开司法公正讨论司法独立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司法独立又对宪法至上起到维护和促进作用,因为它不仅是司法公正的基础,而且还是宪法至上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