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创新政策框架,对1997—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合适的位置,这在组织结构、立法、金融资源、商业创新支持体系和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国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受到注重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国家创新体系狭义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追赶使命导向"的技术政策目标导向,共同解释了国家的创新政策供给更偏向支持大型企业,倾向让中小企业面对市场规则,即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游离在国家创新体系之外的这种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本身概念的发展和中国技术政策目标的不断调整将使这种局面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分析——基于1997-2008年样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云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07-1812
 基于中国创新政策组成的框架,对1997-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研究表明:虽然涵盖了创新政策框架涉及的所有主题和重点内容,但总体上中小企业的创新政策力度较弱、针对性和体系独立性并不强,这在组织结构、立法、金融资源、商业创新支持体系和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都有所体现。迫切需要建设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独立体系,并满足技术政策目标演化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明中国创新基地发展的局限性和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基础上,基于组织二元性的理论视角,分析了欧美等国重大创新基地的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着重从组织结构、技术转移体系和环境管理系统等治理机构方面,以及目标任务合同制、资金分配制度、考核制度、资源共享制度和国际合作机制等管理模式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有赖于适当类型的科研组织来承担。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发达国家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大学科学研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我国大学科学研究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构建中国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增强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需要,系统分析和研究美国、日本和德国等高科技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主要特征,并结合中国创新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今经济、科技全球化深化发展的特点,分析和总结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新趋势;在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创新资源国际流动、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即:创新制度和组织网络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国际化以及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并提出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开展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以丹麦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安排为切入点,分别从其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制度建设和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方式入手,对其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中国的创新体系完善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英国的运行与管理,构建国家创新组织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分别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3个维度对创新英国的组织管理结构、运行模式和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创新英国作为国家型创新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协同作用,并结合创新英国运行管理的经验,从管理制度、创新工具和创新平台等角度,为我国创新组织的建设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云  谭龙  李正风  程旖婕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24-1339
系统梳理了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在前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主体"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和动态演进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要素-制度-功能-阶段"四维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参鉴国际权威创新评价报告的基础指标及数据,研究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得分最高,中国的得分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但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度维度。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和促进区域经济内涵发展的增长极,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着高度关联性;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智力、产业、环境和法律制度基础.因此,应以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级高新区为支撑点和载体,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区域性的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创新系统互动的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互动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的重要指标。本以联合研究,联合专利,科技人员流动等为互动的指标,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中国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研究机构之间,如高校和高校,不同类机构间的互动少。技术转让多,技术合作少。因此,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仍有待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创新环境的改善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成长动力机制及“加速器”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当前我国发展企业加速器的需求现实出发,讨论了企业加速器的概念及其战略支持体系的内容与功能.基于企业成长理论,提出了企业成长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说明了企业从初创到成长过程中,内部发展动力存在着由技术创新向经营结构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承接演进的规律,而空间结构与环境创新贯穿于企业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影响着其内部创新行为.加速器是以加速企业成长为目标系统构建的创新型空间结构与环境,包括战略性指导与咨询、支持性资源网络与平台以及成长性环境与氛围三个服务层次,它通过推动和支持企业的内部结构创新和能力建设.帮助企业形成自组织的持续成长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实现军民科技融合可持续发展,是国防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文章基于组织理论视角,分析了国防科研团队的特点以及组织理论对国防科研团队的适用性,从组织设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信息沟通、组织文化、风险管理和管理者素质等7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内部影响国防科研团队创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全球科技发展的佼佼者.其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带动整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百年间.美国逐步创建了一个以政府、高校、私营企业和非营利科研机构这四大元素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其体系在每个主体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多变性、开放性和制度化。适时地了解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及其特征的概况,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有效组织模式:知识联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久平 《情报科学》2003,21(3):266-268
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关键在于促进创新要素之间的知识流动。知识联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有效组织模式,本文讨论了知识联盟产生的原因。概念,特征以及知识联盟是如何促进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家临床研究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网络是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欧美等国家的临床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临床研究网络。采用文献调研法总结国际典型国家临床研究网络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点,结合我国医学科技管理结构的特点,提出我国应建立多层级结构、功能完善的国家临床研究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涂俊  吴贵生 《中国软科学》2005,28(2):105-110
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行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稳定和恢复了巴西的经济。然而,过分自由的宏观经济政策削弱了巴西国内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给巴西带来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暗毁(undermine)。以巴西案例为鉴,本文提出,我国应该着眼于中长期技术经济发展,采取积极的创新政策,建设和增强国家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8.
分析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时代特征,按照科研规律、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并以重大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构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总结广东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的,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及其实施科研项目揭榜制、成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面向全国开放项目申请、推进省实验室重大平台建设等典型做法与经验,并进一步对标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广东应对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书华 《软科学》2008,22(6):113-117
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科技奖励的目的是激励创新,国家科技奖励应重点激励创新,我国科技奖励在激励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自主创新的我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