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某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开裂现象,在Workbench和nCode DesignLife软件中对构架进行有限元分析和疲劳可靠性分析,通过软件将疲劳载荷工况组合成一次载荷循环的方式,得到疲劳载荷谱。并据此得出该构架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损伤云图,验证了构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飞机飞行载荷标定主要采用应变法,即首先在飞机结构部件如机翼、机身、垂尾、起落架上粘贴应变传感器,根据弯矩、剪力、扭矩等不同载荷类型测量需要组成相应应变电桥,随后进行地面载荷标定试验,建立结构载荷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即载荷-应变模型。然而,考虑到应变法存在不少问题,如应变计受物理损坏、温度、疲劳、黏结剂老化、电磁干扰等,而且传统应变计在测量大面积范围应变时,测点多,改装工作量大等。因此,探索一种基于新的物理参量来表征载荷显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point民用飞机外翼盒段下壁板蒙皮与长桁的连接是典型的低传载区,本文设计了四种不同叠层厚度的试验件,进行了疲劳性能试验。根据其DFR值,对比得到叠层厚度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民用飞机外翼盒段下壁板蒙皮与长桁的连接是典型的低传载区,即蒙皮与长桁间的载荷传递低于轴向施加载荷的10%。采用典型的低传载试验件对蒙皮与长桁的连接进行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蒙皮铆接结构的疲劳断裂行为,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飞机蒙皮铆接搭接结构进行单向拉伸载荷受力分析,并在МУП-50俄制疲劳试验机上试验,对仿真结果加以验证,研究表明:试验件疲劳试验的破坏位置(危险部位)与疲劳仿真的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可为飞机疲劳设计、维修检测和寿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新型号飞机的全机疲劳试验开试之前,通常会进行低载截除限试验来确定低载截除应力幅值,并按此截除水平编制全机疲劳试验载荷谱。本文给出了一种低载截除限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使用该方法编制的低载截除限试验载荷谱更接近全机疲劳试验载荷谱。并与某型号飞机低载截除限试验载荷谱比较,两种方法编制的低载截除限试验载荷谱每次飞行谱中平均循环数基本相同,试验周期基本相同,且更容易获得局方批准。并使用该方法编制了某型飞机低载截除限试验载荷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无轴承旋翼主桨中央件疲劳试验方法,重点介绍了中央件疲劳试验加载方案和载荷测量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加载方案及测量方法有效,试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机身壁板环向对接疲劳试验件的传力特点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三种含不同过渡区的试验件,分别计算了它们过渡区危险细节处的疲劳寿命,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过渡区采用指形变厚度垫板试验件的载荷传递更加缓和,长桁和蒙皮的工作应力较均匀,过渡区与考核区最短寿命之比更高,更能满足疲劳试验件设计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1.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许多实际工程领域,如电力、核能、航空航天、石化和民用工业,结构部件通常受到反复变化的机械和热载荷.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材料的承载能力,这些结构构件允许在塑性状态下工作.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使用性,所施加的变载荷不能超过其安定域,使结构构件不能因交替塑性(低周疲劳)或棘轮...  相似文献   

9.
直升机尾桨叶动载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疲劳寿命的变化,由于尾桨叶运动复杂、工作环境恶劣和气动干扰复杂,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尾桨叶的运动,导致理论计算的精度较差。飞行测试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直升机在实际飞行中的载荷情况。通过对某型直升机尾桨叶高寒环境(-15°~-20°)与常温环境的实测动载荷大小对比分析,得出尾桨叶高寒环境(-15°~-20°)动载荷与常温环境动载荷相当的结论,表明某型直升机尾桨叶在高寒环境(-15°~-20°)的寿命与常温环境相当,为某型直升机在高寒环境(-15°~-20°)中执行任务提供尾桨叶定寿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沥青胶结料研究方面主要提出了永久变形(车辙),疲劳开裂和低温(热)开裂3个主要性能参数,这3个方面是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集料特性在减少永久变形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对疲劳开裂和低温开裂则影响不明显,把集料特性分为认同性特性与资源性特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动车组车体悬挂设备冲击与振动疲劳损伤问题,以某型动车组牵引变压器冷却单元为研究对象,根据IEC61373-2010标准确定冷却单元的载荷工况,运用大质量点法进行计算分析,采用Miner疲劳损伤累计法则对其结构进行振动疲劳强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冷却单元钢结构在冲击工况下未发生塑性变形,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在振动载荷下,冷却单元钢结构在三向各振动5h后未发生疲劳失效,满足疲劳设计要求;疲劳薄弱位置位于钢结构纵梁与横梁焊接处,以及两根纵梁之间角钢焊缝处,需要注意这些位置的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确定结构和机械疲劳寿命的方法主要有两类:试验法和分析法。确定疲劳寿命的分析法是依据材料的疲劳性能,对照结构所受到的载荷历程,按分析模型来确定结构的疲劳寿命。疲劳寿命分析方法一般包含有三部分的内容:1)材料疲劳行为的描述;2)循环载荷下结构的响应;3)疲劳累积损伤法则。如图1。在民用飞机结构疲劳分析中,一般采用应力疲劳分析方法。应力疲劳分析方法包含了材料疲劳性能、载荷谱、疲劳累积损伤三个要素。DFR——Detail Fatigue Rating疲劳分析方法,即细节疲劳额定强度分析方法,是在民用飞机结构疲劳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本文将对DFR疲劳分析方法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几个参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TWIST阵风载荷谱,并对其进行简化,使用Instron8803电液伺服疲劳实验机分别对疲劳单一作用与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的2024铝合金进行疲劳实验,并观测疲劳寿命。最后利用Hitachi S-3400N扫描电子显微镜将疲劳作用与腐蚀-疲劳作用下的断口进行扫描,对比观察疲劳断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疲劳单一作用下飞机的疲劳寿命实验值为134249次飞行循环;腐蚀-疲劳耦合作用下试件的疲劳寿命随腐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并且腐蚀过的试样会产生大量腐蚀坑,疲劳裂纹出现"龟裂泥巴状"形貌。而瞬时断裂区域有较多致密分散的韧窝,韧窝中可看到明显的滑移痕迹。  相似文献   

14.
在疲劳寿命估计的评估与机械设计方面,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机械零件疲劳载荷谱的系统编制,同时也成为了较为重要的凭证。本文针对疲劳载荷开展细致的统计处理条件下,通过零均值转化的公式以及双参数的雨流计数法实行了妥善的处理方式,解决了非零均值所存在的不利影响,将幅值和均值的影响得出,从而将机械零件疲劳载荷谱的方法得出,希望得到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400W小型风力机为研究对象,按照风力机载荷计算的基本原理——叶素-动量理论选取发电状态、初始启动、正常停机3种工况计算载荷的种类、大小和方向以及叶片载荷分布特性。研究工况的改变对应力特性的影响,为防止风力机叶片疲劳损坏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新型客机中广泛采用的铝理合金材料,采用试验方法对传统化铣工艺蒙皮试验件和新型机加工艺蒙皮试验件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为机加蒙皮疲劳性能评估提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机加工艺试验件疲劳性能明显高于化铣试验件;L-T取向试验件疲劳性能和T-L取向试验件的疲劳性能相当或略高。  相似文献   

17.
正直升机旋翼系统主桨中央件大量使用钛合金材料后,由于钛合金对于缺陷敏感性较大,而中央件作为主要承载件、关键件,其受力特点为高载荷、高频率,中央件上的高应力区主要在孔部位,优化孔部位的衬套装配工艺性能对提高中央件疲劳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我们对孔部位装配衬套是采用温差法装配,但该处理方式弊端逐渐凸显:温差装配容易产生孔内表面的初始损伤且带有不确定性,降低关键寿命件的可靠性,且温差装配后孔与衬套间结合力小,使孔与衬套容易产生微动磨损。本文通过对一次孔挤压强化、二次孔挤压强化和温差法装配这三种衬套装配工艺进行对比验证疲劳试验,获取试验数据并分析,从中选取最佳衬套装  相似文献   

18.
在轧机主传动系统中,万向接轴是十分关键的部件,其结构十分复杂,工作过程中需要承受随机冲击转矩。本文对轧机主传动万向接轴的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疲劳设计进行了探析,指出疲劳设计载荷应为轧机冲击扭矩载荷谱,并且,所设计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具有相同载荷特征的机械零件的疲劳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箱梁式桥梁接缝受力复杂,且UHPC桥梁板件薄弱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简化的牛腿式接缝,并选用开裂载荷指标比较研究了其抗剪性能。通过ANSYS模拟发现牛腿式接缝的开裂载荷较常规键齿接缝小,但随着施加的水平压应力增大,牛腿式接缝抗剪性能逐渐增大而优于常规键齿接缝。同时对牛腿式接缝的齿梁高比、水平倾角及深高比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最佳的牛腿高度为50~90 cm,齿梁高比为0.38~0.69,且当水平倾角为0°~40°,深高比大于0.09时,其抗剪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300MW力发电机组锅炉顶板大梁的吊装是锅炉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其最重件顶板大梁的重量在60~80t,安装标高在70m左右,且受场地因素制约。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FZQ2000附壁吊(DBQ2000塔吊)或是500t级履带吊(汽车吊)单独吊装,或是采用350t履带吊与FZQ1250附壁吊(或250t履带吊)共同抬吊就位。本文主要介绍了誊扬机吊装顶板大梁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