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凭借其自身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和适应性强、权威性大、效益性高等优势,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具有重大意义,对两者沟通衔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沟通衔接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仲  邱跃生 《继续教育》2009,23(1):52-53
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式的特点,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来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和为在职人员提高提供方便之“门”。本文主要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进行探索与尝试,由高职院校主考,开考高职类自学考试专科专业,开拓中职教育在校生乃至中职教育毕业生参加自考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4月11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下发《关于公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第二批试点院校及专业的通知》(鲁招考〔2013〕41号),同意我院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工作,本科试点专业为机电一体化工程、旅游管理、日语、电子商务、会计、学前教育、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8个专业。高职院校参加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工作,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改革的响应,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亦可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适应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强化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借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形式的特点,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来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和为在职人员提高提供方便之“门”。本文主要提出: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进行探索与尝试,探索由高职院校主考,开考高职类自学考试专科专业,开拓中职教育在校生乃至中职教育毕业生参加自考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社会的需求不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关系。面对不断改革的社会环境,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与并举,是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分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与并举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与并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总结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开展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沟通和衔接试点的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深入探讨构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发展、相互沟通与衔接的自学考试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桥梁,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形式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三方无缝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在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办学理念认识不足、衔接不充分、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自考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才能使中高职衔接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自学成才,自古有之。然而将自学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却始于1984年。20年来,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单一的专科层次,逐步发展到纵贯本科、专科、中专三大层次,横跨文史、政法、财经、理工、农医、教育等九大科类,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城市与农村、国家考试与学校教育沟通衔接的开放教育体系。20年间。江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由3所发展到28所,  相似文献   

10.
我省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于1984。20年年来,自学考试由单一的专科层次,逐步发展到纵贯本科、专科、中专三大层次,横跨文史、政法、财经、理工、农医、教育等九大科类,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城市与农村、国家考试与学校教育沟通衔接的开放教育体系。20年间,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由3所发展到28所,累计有107万余人进入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大门,万余人获得毕业证书,万余人获得非149学历考试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一起,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江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衔接顺畅是关键,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衔接的状态。可对今后在高职专业目录修订的过程中提供参考意见,为中高职衔接中课程内容的衔接奠定基础。从数量和内容上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衔接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专业数量不协调、专业名称不对应、专业大类的划分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慧  詹嘉仪  廖雷 《科教导刊》2021,(3):153-154
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其中如何构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热点之中的热点.本文主要结合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栾鸾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0):16-18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从目前大连市高职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全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要认真分析大连市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方面建议:在政府引导下组建职教集团;创新办学机制;建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中职院校间的相互联动等,以期促进大连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益宇 《成人教育》2012,32(10):126-128
美国高职教育体系属于典型的单轨制,不设有单独的职业院校,社区学院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美国高职教育注重体系的内在衔接,以课程为模块、高职教育体系适合个人发展。美国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产业需求的课程开发模式。美国高职教育的国家发展战略、产学合作模式、高职教育体系的内在衔接、人性化的教育体系等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高等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数量急剧扩张,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搞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当务之急。联系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必须予以准确定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应考虑尽快开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同时应促进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吸引企业共同参与高职学生培养,实现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己逐渐得到学校、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对德、澳、日三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三点启示: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间横向沟通;借鉴澳大利亚TAFE学院灵活的教育管理机制,允许职业院校之间的学分互通和学生对技能与职业的选择、普教与职教之间的自由转换;借鉴日本专门学院的职业教育制度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从国家层面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认定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理念。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院校的学生管理环境和模式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有重要影响[1]。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的学生管理体系是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依据学校与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希望摸索出能够满足中高职衔接学生学情和符合中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规律的新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重要保证[2]。  相似文献   

20.
创业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各高校以及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以斯坦福大学为主的创业型大学是美国创业教育的先驱,在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优异成果,其办学理念和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阐述创业教育内涵和"斯坦福模式"特色,分析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不足,构建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