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主渠道。但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充分,理论自信不强。"移动课堂"是一种对传统教育模式突破和创新的教学新模式,对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进一步推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此,"三个自信"就成为了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重要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必须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教学中,让"三个自信"真正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学生坚定"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导的思想政治信念的认知和建立与社会的要求并不一致。高校要重视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信念的构建,坚持做好"三个自信"的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的力量。为此,高校要加强"三个自信"的教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为例,探讨在本节内容中贯彻坚定"制度自信"要求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化自信”被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开展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事关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文化结构角度讲,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文化性质角度讲,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文化自信根植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个内核,两者最终统一于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自信为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对于新时代历史方位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坚定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前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践行文化自信,也必将有力促进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理论自信来源于对理论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高校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探索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坚定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与制度自信是增强全国人民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效路径的生成机制是增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和强化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内容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激发大学生发展成才,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的生活践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它们分别是高职生文化价值观建构的正确方向、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必要辅助的结论,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乃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建构信心保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现代转型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革命性和正义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化提供了根本的支持,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并否定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前途。只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历史需求才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决定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定的社会主义前途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通过这一过程探索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指导教育高校大学生,十分必要,意义重大。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阵地,着力强化教育引导,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育人质量,以校园文化传承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为平台,以大学生思想内涵提升为重点,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育主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论普及话语的大众性、校园舆论营造的强势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性等为路径,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求、奠基和创新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为坚信社会主义打开了一扇窗户,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给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在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都以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社会主义进行毫不含糊的守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目标的战略预期,构成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过程进行战略设计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我们提供了榜样,他阐述的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中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含多重向度的复杂有机整体,需要对之进行多重向度的透视:从社会形态向度看,她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从实践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想价值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旗帜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理想价值形态、旗帜形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图景,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结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六个“为什么”全面准确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六个重大理论问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辅助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该课程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教材,在教学当中渗透和运用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这六大重要的理论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高校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上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理论说服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抵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