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下半年,北京公安部门打掉了一个蓄意造谣传谣、扰乱网络秩序的网络推手公司,网民无不拍手称快。将网络环境的净化问题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这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互联网的普及,昭示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近6亿之多,相当于每两个中国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是网民。  相似文献   

2.
网络广告成为网络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从CNNIC的第20次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7年7月,我国网民总人数目前已达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年末相比,半年新增网民2500万。相当于半年内,每1分钟就新增接近100个网民。与2006年同期相比,网民数增加了3900万人,我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这一切充分说明了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媒体,伴随着这种形势,网络广告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睿 《新闻世界》2012,(8):141-141,164
一个微博便是一个“自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自媒体已焕发出巨大能量。而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该如何自我定位?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翟慎良 《传媒观察》2014,(10):43-44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而在去年,美联社重新修订《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指南》引发关注。新规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  相似文献   

5.
目前,党报面临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截至2006年10月份,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5亿人,而且还在飞速增长,从网络上获取新闻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中国手机用户已近4亿,短信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令人吃惊;能够处理图像、视频的“第三代数字通信”(即3G)时代的到来;各种都市报的强力扩张、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他们对媒体越来越挑剔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分流和蚕食着电视媒体的传播资源、受众资源乃至广告资源,但也为电视媒体的创新拓展提供了崭新的增长路径及空间。在这一媒体融合的时代,中国13亿电视观众和近6亿网民协同互动,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电视媒体传播双受众市场。本期编辑部精选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主办的"2013年第九届中国电视覆盖传播趋势高峰论坛"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共同探讨在信息、技术、渠道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当如何构建电视媒体传播的双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7.
李婷婷 《今传媒》2016,(12):53-54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台也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着手进行传统与数字渠道融合的媒体融合尝试,本文着重从地方电台规划其微信公众号的课题入手,分析地方广播电台通过微信官方公众号助力媒体融合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17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比2012年底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①在这样一个"相对繁荣"的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的新媒体环境也逐渐形成,不仅对人们的认知带来巨大的影响,还对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②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网络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2013年10月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4.64亿。"资源共享"的概念更是成为公众认知的基本原则,新媒体的信息公开及传播速度直接冲击了以传递信息为职责的电视新闻节目。首先,网络新媒体具有受众年青化、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互动强、具有回看功能等优势。单从新闻的时效性来说,传统电视媒体新闻栏目就受到了新兴媒体的严重挑战。新兴媒体由于其特有的共通性,有着广大的信息搜罗系统,与此同时,不受载体约束实时更新的特点尤其对电视新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网民数达到1.2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9.4%。本文透过我国网民数增加的现象,分析了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认为互联网已成为网民的第一信息来源,互联网的媒体地位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匡文波 《传媒》2013,(1):65-67
自从手机诞生以来,手机始终被定义为移动电话;但是当今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具有CPU、存储卡、操作系统等计算机本质组件.手机已经演化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据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中低端智能手机降低了上网门槛,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显然,在2012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手机媒体并非独立的媒体形态,即并非第五媒体,而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纸质媒体正面临年轻读者流失的严峻局面。据2006年7月发布的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而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3%;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3000万人,在3600万高中生中,上网的超过1800万  相似文献   

13.
杨维东 《传媒》2015,(20):72-75
本文基于对"网民互联网信息信任度调查"的11871份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得出: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年代,受众对于权威媒体的依赖程度反而在上升;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和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点击率与关注度不高,呈现"互动冷匿名热"的态势;互联网信息信任度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基于此,应从强化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网民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互联网法治化管理等方面,提高网民互联网信息信任度,从而构建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无厘头"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刚刚平息的"贾君鹏事件"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点.这是网民的行为艺术还是商业炒作手段?本文从网络推手、网民、媒体三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剖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被关进精神病院14年的湖北竹溪男子郭元荣终于出院了,这得归功于十堰男子彭宝泉等人的精心策划,然后仰仗"媒治"的力量,当地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快同意放人。但十堰市宣传部门称,此事是由彭宝泉等人虚构郭元荣女儿卖身救父,诱导媒体和网民关注,从而把事情搞大,是一种欺骗行为。不过,彭宝泉否认此举属欺骗和散布谣言。(《新京报》1月5日)  相似文献   

17.
政府参与新媒体管理的动因和原则——以互联网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90年代末期以来,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在我国发展速度节节攀升.2000年,全国统计在册的网民数量仅有2000万,短短5年时间,新增网民人数便达到近1.11亿人,相信这个速度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史上都没有先例.  相似文献   

18.
数字     
《传媒》2009,(3):78-78
1.176亿 2月18日,CNNIC在京发布手机上网行为和移动互联网媒体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手机网民已达1.176亿,每天多次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接近4000万;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五大手机媒体依次是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音频,资费和推广成为这五大应用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网络推手"近一两年来得到了媒体和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谈及"网络水军"、"网络推手",他认为:有些人隐身于普通网民中间,发帖留言,其背后有机构利益;他们有时会制造假民意,左右舆论,误导受众,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注意与警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建党百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社交媒体时代适用性.通过对发布内容的情感动员策略分析,发现诉诸情绪感染和诉诸身份认同的情感动员策略更能激发网民的关注,对调动网民情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传播社会共识性价值,实现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