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文章结合湖北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现状与问题,从各级政府责任如何明确与划分、学前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的核定、家庭政府社会分担的比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前教育投入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合理完善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加大财政投入,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家庭为主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模式,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必须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方向,深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价格管理机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政府、家庭、社会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助推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3.
傅维利  刘磊 《教育研究》2021,42(3):103-112
办好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依据国家制定的设置条件和办园质量标准,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突出教育公益性,凸显教育公平性,实现来源多样性,体现政策创新性,从而有效打破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二元结构壁垒,将会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要保证各类幼儿园举办主体办园目标的达成,以推动各方顺利转制为统一的新型普惠性幼儿园;区分固定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分类评估各类幼儿园的固定建设成本,形成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奖补机制;创建日常运营成本分担协商机制和推动转制的过渡性安排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清楚了解陕西省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省十五地市(区)的517所普惠性幼儿园为研究样本,对陕西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财政投入数量不足、方式单一,普惠性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持证率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待遇差、离职率高,硬件设施设备配置不足,普惠性民办园对教研与培训的重视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体系;提高工资水平和编制比例,保障幼儿教师基本权益;整合幼教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园本教研。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需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收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据此可以确定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应当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金额和比例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更是快速增长,但幼儿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增长比例更快,且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比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需要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公平和普惠的资助体系,形成鼓励捐赠的社会氛围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鄂政办发〔2011〕60号)也明确了湖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因此,如何构建起符合湖北省实际的合理完善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为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深入剖析了湖北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情况、现有政策,并从基本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成本标准核算、收费标准制定以及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等方面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2009-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列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财政投入规模偏小,分担成本比例偏低;家庭支付能力差异巨大,分担比例偏高;社会分担能力偏弱。应当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强化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提高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偿、鼓励社会向学前教育捐资助学等途径,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8.
家长是学前教育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家庭作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三大主体之一,其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实需求关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合理性。通过调查与分析5 812名公办幼儿园家长对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分担公办学前教育成本的次序期望、比例期望、方式期望等,发现在公众理性与现实压力的博弈下、社会结构与个体选择的互构中,呈现出政府为主家庭为辅、减费升贴、增加学位的总体期望和农村家庭期待成本转嫁于社会分担、不同学历家长对三方期待差异显著等群体需求的特征。为此,应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以积极歧视促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建立政府间事财匹配分担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一、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建立政府为主体,家庭、 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三者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良好运作的关键在于分担比例的合理程度.其一,政府为主体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到总教育投入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良好的国情,学前教育投资应以政府为主,分担比例逐步提升至占学前教育平均成本的40%甚至50%以上,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中西部和部分农村,该比例可以更高.其二,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总的来说,家庭承担的比重应不超过35%,这是国际公认的家庭可承受区间.其三,社会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目前,社会承担学前教育成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向幼儿园提供各种资助和捐赠;二是缴纳教育附加税;三是对幼儿园的培训合同支付费用.其中,教育附加税纳入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成为政府财政拨款投入到了学前教育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学前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从制度上对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实施保障。成本分担包括三个内容:所需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及其计量、分担主体及其分担比例及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基于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学前教育成本是满足一定质量要求、资源充分利用下的必要成本。这一成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政府和个人的分担比例应该综合效率、公平以及国际经验共同确定,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不应盲目攀比;政府间学前教育投入分工应采取分权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兼顾到公平目标,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定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