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应遵循团体动力学原理,符合活动课中幼儿心理成长的机制,体现活动、体验、分享、感悟、练习的设计理念,做好活动主题、目标、内容和过程的设计,同时注重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生活性,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众多途径中最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切实实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主题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发展及道德形成特点,在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主体活动课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其核心概念是"活动"、"感悟"、"分享"、"转化"。"活动"是指能够引发学生亲身体验或亲心体验的活动;"感悟"是指在体验基础上形成的领悟;"分享"是指分享彼此的感受、经验和信息;"转化"是指将课上学到的东西转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其核心概念体现在活动课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模式之中。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  相似文献   

5.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  相似文献   

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目前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主要形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指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现实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专门设计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培养和行为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8.
张斌 《辽宁教育》2007,(10):18-19
严格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称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是指辅导老师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育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活动、体验、分享。它们共同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活动体系,即在课堂中,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完成必须经历活动、体验和分享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而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本文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对于一线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和发展性团体辅导[1].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过团体活动体验、探索、反思和分享,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活动仅仅是手段,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新奇刺激的活动,若要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还必须通过讨论分享.分享让学生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和发现.只有情感体验充分,讨论分享深刻,才能有效地将课上的感悟迁移到课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很多教师设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学生也热热闹闹地参与了活动,但活动完之后却草草收场,由教师自己总结发言.我曾专门向一些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了解分享环节的操作经历,大多数教师表示活动过后学生个个低头不愿分享,这让他们很无奈,为了让课堂顺利继续下去,只好自己总结.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心理课失去了"心理味",变成一盘"活动"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