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精神性交往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双向互动、对话沟通。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存在交往主体客体化、交往客体抽象化、交往向度单向化、交往程度肤浅化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构需要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致力于主体思想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确立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思想的实践即是善恶观念和主体生存与发展智慧养成的实践。思想实践的全时空性、主体性、整体性和动态性,是思想实践的基本特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与特点来建构。依照思想实践的规律与特征,反思和检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新建构其实践模式与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的载体,是师生间充分互动的交往共同体,是师生共建共享的实践共同体。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既关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进程,又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则是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愿景建设、互动性建设和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围绕课程实践教学目的而展开的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它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时空同一师生互动、时空分离师生互动和超时空师生互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互动的三种基本模式,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而又互补的重要作用。而坚持以人为本和“两个为主”,则是充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入手,以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标,以形成主体间关系为核心,以立足现实生活为交往过程,进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缺乏互动沟通、交往关系单向被动及交往过程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高校应通过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交往式教学,选择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环境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定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保障和建构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步伐,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师生共识,深化校企合作以丰富课程内容,建立校企合作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元教学,让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家长和企业参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话语方式”从灌输范式向交往范式的转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交往范式与灌输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基于更好的理由而非权力的压制来展开以言施为的话语交往活动.与一般的话语交往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交往其首要功能是意识形态教育,基本功能是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交往需要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交往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话语交往,二是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往,三是课外实践教学中的话语交往.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关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相互善意的合作者彼此对等地对待对方,从而生成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探究式教学法应遵循学生的知识自主建构观、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观和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