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说,世情小说都迥异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社会的发展赋予世情小说不少新的内涵,甚至出现一些雅俗共赏的完美之作,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雅俗整合的现代转型。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对世情小说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它们各自在艺术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清世情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类型中,以其特有的视角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世态人情、社会人生,艺术地展现了人间万象。世情小说产生后,传统的伦理观念被打破,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都带来极大的影响;明清世情小说对人性的张扬,较之其它类型的小说更有其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从明代世情小说中可看出当时的媒妁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种;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媒妁有着圆滑、能说、有心计等共性特征;这些媒妁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意义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一篇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小说,其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确定了全篇抒情的基调;作品运用"手记体"形式的第一人"我"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涓生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闷和悔恨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融铸着作者的爱憎,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释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梦幻童年、理想女性和诗意乡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迟子建的小说。童年记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作家通过理想自我的不断书写,建构了一个拉康式的想象之界,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国乡土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大量、集中地产生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时之间十分兴盛,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出现的原因而言,明末清初大量存在的才子佳人小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传统,作家心态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道德小说。过去,评论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讲给西方人听的关于俄国的故事"。事实上,康拉德在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人的道德弱点或个人心理。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拉祖莫夫"道德方向的迷失"和"道德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来详细阐释该小说的道德内涵,并揭示康拉德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谶纬文化深刻濡染了《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一是小说吸收、运用了谶纬中的感生说,通过宋太祖、宋仁宗的感生故事,引出梁山好汉为天罡地煞感生的情节,以为全书布局。二是小说较多运用谶言作为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段。三是九天玄女授书和天降石碣的情节,遥承、化用了汉代谶纬中神授天书的主题与故事。应客观分析谶纬文化与《水浒传》思想艺术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对表现忠义主题、结构全书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其对小说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避免流于"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我们习惯用"生命线"来形容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面对世情、国情的复杂变化,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现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提高对策三方面来阐述,有助于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如今很多的影视、小说盛行"穿越"的题材。关于穿越的影视或者小说在推出之后吸引很多观众的眼球,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更加痴迷于"穿越剧"。在这新奇独特的"穿越"的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面目,为什么穿越题材的电视剧会这样"火"?本文就"穿越"题材电视剧热播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研究百年,有关主题探讨曾是多年的热点,先后有"道德小说""人情(或世情)小说""教育小说""‘败子回头’小说""成长小说""家庭(家族)小说"诸说。《歧路灯》主题研究的无果之果,加深了对《歧路灯》的认识,提升了《歧路灯》的地位,扩大了《歧路灯》的影响。其众说纷纭,争持不下,是《歧路灯》已入为"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之列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用来展示角色内心世界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象征主义的运用。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月亮"被赋予多种内涵,劳伦斯不仅用月亮来象征母爱和性魅力,更以月亮象征着女性对男性的胜利和占有欲。  相似文献   

15.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通常用于叙事性文体。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宠儿》被公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该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叙事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自然意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小说文本呈现一种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的艺术特征,吸引着读者不断发挥想象去拼合、填充。  相似文献   

16.
"寓言"是瓦尔特.本雅明文艺思想中最具有独创性的概念。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因其形式和内容上的碎片化、气质上的忧郁性和最后升华出的救赎意识,成为本雅明"寓言"理论在文学实践上的一个样本。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和记录者,本雅明的文艺思想和福克纳的小说实质上都是对当时社会残破性的写照,也都反映了人们无所适从,普遍厌烦、绝望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世纪之交一部具有鲜明哲思特色的"启蒙小说"。金岱小说的启蒙思想具有鲜明丰富的"我"内涵与特色。从对《精神隧道》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有关"我"的核心问题:1."自我"理性、主体意识如何得到认可和弘扬;2.个人合理的"本我"欲望如何得到满足;3.如何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超我"。《精神隧道》是对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18.
燕梦卿和李纨分别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林兰香》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二人在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性格才情不同,但人生境遇却颇多相似之处."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她们的人生均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于二书作者的思想寄寓有别,使得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19.
在阿拉伯文学里,有很多描写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文本,其中"异乡人"系列小说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这一系列小说反映了不同时期,阿拉伯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小说还思考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优劣,并试图寻找到两种文明的"融点"。  相似文献   

20.
古典章回小说《隋炀帝艳史》为明末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实际,简单论述《隋炀帝艳史》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环境描写方面,更有人物塑造、簿册异人等结构情节的影响。《隋炀帝艳史》的成就虽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但它给《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性,《红楼梦》的伟大在于继承前者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因而小说才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