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新自由主义”理念下美国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制定灵活的培养计划、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采用民主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德国秉承了洪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产学研结合机制作为研究生的创新动力机制,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导师遴选、课程设置等方面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日本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之后,重建了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与综合化的课程设置、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来保障研究生的创新。这些国家的做法给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多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归属于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实施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学术研究。从内在逻辑来看,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然逻辑;精英教育的定位是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性质上的实然逻辑;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逻辑;导师负责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逻辑;将研究生阶段设置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阶段,是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层级设置逻辑。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招考机制不健全、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多元化创新培养模式,即改变培养理念、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培养跨学科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课程学习"本科化"严重;课程设置僵硬,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思路。协同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四结合、三提升”的教学理念。四结合是指通过项目研究集群与导师指导集群相结合、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训练相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研发需求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拟定与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三提升是指通过“四结合”协同式培养,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优化了导师指导模式、建设了研究生优质课程、改善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环境,但是也存在很多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着诸多制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成效的因素,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现实.要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基于行动的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下,变革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优化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整个体系由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等多样化教育机构组成.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推行学历加职业资格证书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职业教育终身化.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响研究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本文通过对创新意识、课程设置和办学条件、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学校创造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为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普遍存在合作机制与形式松散简单、课程保障机制缺乏、师资力量难以适应需求、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为实现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应从优化政府促进功能、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保障、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健全利益分配等方面优化地方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选课机制等多方面剖析了当前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存在弊端与不合理因素,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重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博士研究生教育要从重视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改革"应试型"选拔方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位类型多样化;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程质量;建立导师组,实现指导方式的多样化等几方面努力,从而提高我国博士整体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最优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可以从培养理念、学科综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导师队伍、质量管理等方面来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环境;抬高导师的门槛,强化导师责任制;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应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创新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可以从培养理念、学科综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导师队伍、质量管理等方面来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培养模式固化、支撑体系不力等几大问题.这种现状亟待变革.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借鉴传统的因材施教与西方的群类教育思想,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划分为专业精深型、应用转化型、产学研一体型三大类,据此设计不同的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实践教育等环节,建构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三类模式异同交错、合作互助,共同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这三所美国一流高校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设置情况,概述三所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列出它们具体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分析其课程设置特点。三所学校体现出了"重基础—强交叉—个性化"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设置理念,主要表现为:强调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学习,重视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大量学科交叉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背景;鼓励学生按兴趣自主选课,突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着诸多制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成效的因素,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现实。要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基于行动的学习”的创新教育模式下,变革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优化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并直接制约着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三所著名高校教育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总结了其课程设置的几个鲜明特点:特色化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程类型;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开放、自由的选课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对于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有益启示:确立特色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实施科研能力导向的课程设置改革,构建研究生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置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低的主要表现是缺乏创新的动机、缺乏创新的精神、缺乏创新的能力与缺乏创新的成果。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约束创新思维的发挥,研究生自身缺乏创新的激情和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的导师和缺乏系统、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采取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创新基地、"4+1+1"、在职研究生和半工半读模式等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促进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