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跳跃运动模型,比较游泳和跳跃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骨健康寻找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通过自制大鼠跳跃运动模型.以18只4周龄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游泳组和跳跃组.8周后,测量所有大鼠的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游泳组大鼠1~4腰椎BMD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第五腰椎生物力学指标也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股骨BMD生物力学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跳跃组大鼠1~4腰椎和股骨BM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升高,第五腰椎和股骨的生物力学指标也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结论: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发育有明显作用,而对股骨作用不明显;跳跃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和股骨的发育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游泳和跳跃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生长期大鼠骨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骨健康寻找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通过自制大鼠跳跃运动模型,以18只雄性4周龄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游泳组和跳跃组.8周后,测量所有大鼠的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结果:游泳组大鼠1~4腰椎BMD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股骨BMD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胫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跳跃组大鼠1~4腰椎和股骨BMD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升高,胫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发育有明显作用,而对股骨和胫骨作用不明显;跳跃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股骨和胫骨的发育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去卵巢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负重强度游泳运动对去势大鼠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及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方法:取10月龄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假手术安静组(正常对照组)、B模型安静组(实验对照组)、C低强度运动组、D中强度运动组、E高强度运动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按相同手术方法操作,但不切除卵巢。术后第10周分别给予游泳训练共12周。观察12周后不同负荷强度运动对各组大鼠右侧股骨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取左侧股骨,进行骨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游泳运动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强度运动组最大应力、断裂应力均明显优于模型组;各组最大伸长无显著差异。结论:适宜强度的游泳运动能明显抑制去势大鼠股骨骨密度及骨钙矿物质含量的降低及对大鼠的骨生物力学指标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10周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骨量及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4周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无负重组、3%负重组、6%负重组及9%负重组,游泳训练共10周,每周训练6天,每次60分钟,观察10周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骨的结构力学[包括弹性载荷(Fe)、最大载荷 (Fmax)、断裂载荷(Fb)、弹性桡度(De)、最大桡度(Dmax)、断裂桡度(Db)和能量吸收(U)]的影响.结果:实验后大鼠股骨Fmax和U无负重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3%负重组Fmax,De,Dmax,Db和U高于对照组和无负重组(P<0.05,P<0.01),BMD和BMC显著高于无负重组(P<0.05);6%负重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负重组(P<0.05,P<0.01),Fmax显著高于3%和9%负重组(P<0.05,P<0.01);9%负重组De,Dmax,Db和U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Fb显著低于6%负重组(P<0.05),U显著低于3%和6%负重组(P<0.05,P<0.01).结论:适宜强度的游泳运动增加了生长发育期大鼠的骨量积累,对骨结构力学特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游泳强度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雌性大鼠去卵巢模型来模拟女性绝经后的状态,比较研究跳跃和游泳两种不同方式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的影响,以期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发现更为有效的运动模式。将32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安静组、游泳组和跳跃组。其中安静组、游泳组和跳跃组行卵巢摘除手术,假手术组只行假手术(即不摘除卵巢)。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发现:与安静组比较,跳跃组大鼠股骨BMD、最大载荷、弹性载荷、破坏载荷、能量吸收和弹性应力均显著性升高;跳跃组大鼠血清Ca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水平显著性降低。与安静组比较,游泳组大鼠除了血清Ca水平显著性降低外(P0.05),其他指标虽有变化趋势,但变化不显著。结果说明:8周跳跃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BMD、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均起到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而8周游泳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BMD、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善效果不如跳跃运动。跳跃运动与游泳相比,在改善骨代谢,促进骨健康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提示能更有利于预防绝经后女性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力竭性游泳训练对建立过度训练动物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力竭性游泳训练对建立大鼠的过度训练模型的影响,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6);(2)1h训练组(n=8),每天进行1h的游泳训练;(3)力竭性训练组(n=12),每天进行力竭性游泳训练。结果表明:8周运动训练后,力竭性训练组大鼠普遍出现了运动能力下降,体重不增加,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h训练组;与对照组和1h训练组相比,力竭性训练组大鼠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以及血清睾酮含量均显著下降,睾酮/皮质醇比伦比对照组下降了71.6%。从而说明:力竭性游泳训练对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运动强度对大鼠体重、血脂变化。方法: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C,n=10),低强度游泳组(SL,n=10,初始运动总时间为10分钟),高强度游泳组(SH,n=10,初始运动总时间为45分钟),运动组大鼠训练12周,5次/周,前2周以较低强度适应性训练10分钟,后10周按低和高强度训练;结论:持续12周不同强度大鼠游泳运动,体重和体脂比结果显示:C组大鼠体重和体脂比均高于SL组、SH组,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从体脂比可以判断,安静组大鼠肥胖程度明显高于运动组大鼠,这可能是运动消耗摄食的能量,使大鼠的体重保持了正常的增长速度;C组大鼠血清中TC、TG、HDL、LDL都发生显著改变,与肥胖大鼠存在血脂异常相一致,肥胖会导致高血糖、高血脂等症状的出现。SH组和SL组大鼠血脂含量与C存在差异性,且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12周的游泳运动对改变大鼠血脂的变化非常明显。SH组的血脂指标低于SL,说明持续12周、高强度的游泳运动更能抵抗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国敏 《体育学刊》2004,11(3):131-134
研究过度训练对生长期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对生长期大鼠采用跳跃训练的方法,建立过度跳跃训练模型。8周后测定大鼠的体重、血红蛋白、血尿素氮和血清睾酮、皮质醇等指标,同时测定其股骨生物力学性质。结果:(1)大鼠过度跳跃训练模型建立成功;(2)大鼠股骨纵轴方向成长受到了明显抑制;(3)大鼠股骨抵抗破坏和变形的能力降低,其脆性增大强度降低。结论:过度跳跃训练使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质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基因调控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游泳训练,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海马神经元中bcl-2、bax的免疫反应活性。结果:(1)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不明显,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大强度运动训练导致运动能力降低和中枢性运动疲劳的病理生理机制;(2)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bax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上升。因此,大强度运动训练可抑制海马神经元bcl-2蛋白的表达而促进bax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大强度运动训练导致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发生的基因调控机制,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可促使bcl-2蛋白的表达上升,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纵跳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纵跳运动模型,探讨纵跳运动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比较纵跳和游泳两种运动模式对骨代谢影响的差异,为青少年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将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游泳组和纵跳组.8周后,检测所有大鼠股骨和椎骨的骨量、骨密度、血乳酸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股骨、椎骨骨密度明显高于后者,ALP有显著升高,TRACP有明显升高;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股骨骨密度没有差异,椎骨骨密度显著高于后者,ALP和TRACP都有明显升高.结论:本实验建立了SD大鼠纵跳运动模型,成功模拟了纵跳对大鼠骨代谢的主要生理刺激;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表现为纵跳比游泳能有效促进骨形成;运动能有效促进骨生长、明显提高股骨、椎骨骨密度;纵跳运动对生长期大鼠腰椎、股骨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动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运动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以期为患者合理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分为A:假手术对照组,B:手术对照组,C:手术低强度运动组,D:手术中强度运动组,E:手术高强度运动组。手术12周后开始训练,训练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尿有关骨代谢指标。结果:手术组各组的骨密度(BMD)都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D组的BMD明显高于C,E组(P<0.05);B,C,D,E四组碱性磷酸酶、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的含量均比A组高;B,C,D,E四组尿羟脯氨酸/肌酐值均比A组高,D组的升高率最小。提示: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骨代谢。  相似文献   

12.
大强度跳跃训练对生长期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期大鼠进行8周大强度跳跃训练,并对不同运动量进行比较研究。测定其股骨生物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大鼠股骨抵抗破坏和变形的能力降低,其脆性增大,强度降低,且运动量越大表现越明显,结果揭示大强度、大运动量跳跃训练使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质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辽东楤木提取物对运动性肾功能氧化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C,n=12)、运动组(EC,n=17、楤木组(AE,n=16),通过6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采用分光光度法等测定各组大鼠肾SOD、GSH和MDA等指标。结果:(1)与NC组相比:EC组大鼠SOD、GSH水平显著下降,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2)与EC组相比:AE组大鼠SOD、GSH水平明显上升,P〈0.05;MDA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辽东楤木对运动性肾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橄榄球运动训练对男大学生跟骨骨密度(BM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Osteospace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长期从事橄榄球专项训练的男大学生11名(运动组),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的11名同龄男大学生(运动对照组)和沈阳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的10名学生(一般对照组)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测试,测试部位为右脚跟骨。结果:运动组的BUA与运动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540),与一般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p〈0.01);运动组的STI与运动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99),与一般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31,p〈0.05);运动对照组的BUA、STI与一般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135;p=0.997)。结论:橄榄球运动能提高骨密度,增加骨量;高力量性训练、高冲击性运动对骨密度具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老年机体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以18月龄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大强度运动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小强度运动组、增龄对照组,另设3月龄对照组.运动组的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共训练6周,观察增龄和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血浆ET-1及血清MDA、SOD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增龄大鼠血浆ET-1、血清MDA水平与青年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血清SOD水平显著下降。经过为期6周的跑台运动,中等强度运动组增龄大鼠血浆ET-1、血清MDA水平显著下降,SOD活性显著增强,而强度过大或过小的运动训练则对其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游泳运动对大鼠股骨和腰椎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步斌 《体育科学》2005,25(11):55-57
实验目的:探讨游泳训练对大鼠股骨和腰椎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实验方法:以36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以大鼠游泳训练为运动模型,分为对照组(n=18)和实验组(n=18),每天训练30min,共6周。取双侧股骨第5腰椎制成试件,在日产万能试验机和力学参数测试系统中做3点弯曲的生物力学特性测试(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应力、最大应力、能量吸收等)及对骨的横断面积和骨矿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股骨3点弯曲数据显示两组间的弹性模量、最大载荷、屈服应力、屈服应变无明显变化(P>0.05),而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和能量吸收则有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横断面积和骨矿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骨压缩试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除能量吸收外(P>0.05),其最大载荷、屈服应力、最大应力、屈服应变和骨矿含量等参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提示,游泳对腰椎的刺激较大,可使腰部生物力学特性产生适应性变化。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游泳运动是防治腰部骨质疏松和下腰部疼痛较好的锻炼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生长期大鼠血清及胫骨IGF—Ⅰ水平的影响,进而探讨运动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可能机理,同时为青少年选择合理的身高助长运动处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4周龄雌性Wistar大鼠,各运动组分别进行9周跑台、跳跃、游泳训练,检测下列指标:1.胫骨、股骨长度;2.血清IGF-Ⅰ水平;3.胫骨TGF—Ⅰ水平。结果:跑组、跳组大鼠下肢骨长度明显大于游泳组和对照组;各训练组血清IGF—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跑组、跳组胫骨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游泳组。结论:本实验采用的跑台、跳跃训练明显促进下肢骨纵向生长:血清IGF-Ⅰ水平相对稳定,受运动训练影响不明显;骨组织IGF—Ⅰ水平受运动训练影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运动中下肢骨承重及受力大小与其纵向生长有关,运动可引起骨组织IGF—Ⅰ水平升高,骨中IGF—Ⅰ水平可能是影响骨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专项运动训练对男大学生运动员身体各部位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对网球专项、足球专项训练的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各15名,无正规运动训练同龄大学生15名(对照组)进行BMD测试,测试部位分别为:左右前臂各区域、左右侧股骨各区域骨密度值。结果 2组训练组各部位BM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升高的趋势,且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网球专项组与足球专项组比较,左右前臂有升高的趋势,其中一部分区域BMD有显著性差异,左右侧股骨BMD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专项运动对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影响有差异,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男大学生机体的BMD及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颜军  陈爱国 《体育科学》2005,25(11):51-54,57
研究中等负荷运动训练对心理应激大鼠淋巴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影响。将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n=8)、心理应激组(n=8)、运动组(n=8)和运动心理应激组(n=8),实验后测定各大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心理应激导致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中等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抑制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运动心理应激组淋巴细胞凋亡与心理应激组比较显著下降,且其发生与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一致。提示:中等负荷运动训练可通过影响相关调控凋亡基因降低心理应激导致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中等负荷的运动训练通过降低心理应激的反应强度来降低大鼠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动情周期抑制雌性大鼠骨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月龄雌性SD大鼠进行十周大强度跑台运动后出现运动性动情周期抑制现象,以模拟长期耐力运动训练后女运动员出现的运动性闭经病理现象。比色法、放免法测定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指标,单光子吸收法测定股骨、胫骨的骨密度,三点弯曲试验测定股骨、胫骨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运动性动情周期抑制雌性大鼠骨形成指标显著性降低,骨吸收指标显著性升高,胫骨的骨密度显著性降低,股骨、胫骨的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揭示十周大强度跑台运动致运动性动情周期抑制雌性大鼠骨的支持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