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满足离散制造业对产品质量日益严格的要求,提出建设针对离散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系统。首先,对离散制造业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阐述离散制造业的生产及管理特点,指出其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在总结管理现状和问题之后,得出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然后,进行离散制造业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在分析系统总体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离散制造业质量管理的业务模型,并对系统功能进行详尽的描述;最后,通过应用成果的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管理系统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离散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离散制造业的业务流程,采用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08 为后台数据库,开发了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包括生产计划管理、申购管理、器件管理、半成品管理、成品管理、合同管理等功能。以武汉某燃气表制造企业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也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学习关键是要理解其定义和性质,熟练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求解和均值的计算,并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及其性质的应用问题进行破解.下面从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和均值的角度列举4类典型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函数极限的连续性定义与函数黎曼积分的连续性定义之间的关系,利用函数极限的离散型定义给出了函数黎曼积分的离散型定义,并证明了函数黎曼型定义与连续型定义是等价的。  相似文献   

5.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孤立地阐述各种概率分布.为使学生建立起常用概率分布之间以及离散型和连续型概率分布之间的联系,对常用6种离散型概率分布和11种连续型概率分布的关系加以讨论,在侯文建立的概率分布的关系图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归纳并补充了常用概率分布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6.
乡村制造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对乡村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考察中国乡村制造业结构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对乡村制造业结构的环境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对外开放水平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结构的环境效应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且集聚速度与其环境效应绝对值呈反比;制造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间存在基于对外开放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6.8178,7.3232]之间时,制造业结构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绝对值最大;中国加入WTO对乡村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改善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制造业结构的环境效应。因此,乡村制造业应及时转向以生态文明导向的国内空间资源开发,朝着贯彻“两山”理念提高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向努力,构建新型产业链。  相似文献   

7.
本钢机械制造公司为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着眼于离散型产品成本控制,建立离散型产品成本控制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从销售合同、产品工艺设计、材料采购、生产投入和储存运输等各系统管理紧密衔接,通过对作业链的整合重构,构建的成本管理新框架,淘汰传统的成本管理,建立新型离散成本管理系统核算,实现物资流、成本流、价值流统一,降低成本,控制定价,为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确定了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适应钢铁企业多元经济体制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MatLab FIS辅助设计结果,开发了以PD型离散论域模糊控制器(DFC)为核心的模糊控制系统,对SK-1-9型实验电炉温度进行控制,并在和利时FOCS集散系统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小型离散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采用了一种可供中小型离散制造企业自由配置的MES配置系统。该系统采用.NET框架,基于组件技术与反射机制,结合SQL数据库技术,完成了可配置组件的设计以及配置过程的实现。经过多次测试表明:该系统界面简洁、可扩展性好、组件直接交互访问、自由配置实现简单、配置能力强、成本低、运行可靠,可以提高中小型离散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随机变量的熵与标准熵、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离散型的随机变量熵与标准熵相等,与标准差无关;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ξ(ξ是的ξ标准化随机变量),熵H(ξ)等于它的标准熵H(ξ)加标准差的对数σ。从而揭示出两类常见的随机变量之间的本质性差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不确定度与离散度无关,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不确定度与离散度(标准差)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空间频率的多聚焦图像的融合算法,该方法是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小波变换后的系数去定义待融合图像中的清晰度测量指标.对于明显的清晰和模糊区域,直接选取清晰区域作为融合后的相应块区域.而对于清晰与模糊的边界区域,采用了基于像素的窗口空间频率的方法进行融合处理.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和高效的,且比其他图像融合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应该通过实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借鉴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广东、江苏等省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相关经验,从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提高竞争力、加强不同制造业的联系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组建跨行业的共享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制造业进行产业分离、培育适合于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13.
绿色制造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制造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了绿色制造技术的内涵,分析了绿色制造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推进绿色制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围绕“工匠精神”概念展开的争论之一是这个概念是否包含“创新”的含义。文章立足于《考工记》中对“工”与“匠”的阐述,通过对这两个字的比较明确了“工”作为手工业者群体的职责范围的含义,并从“创”“述”“守”三个方面概括出“工”的创造与传承本质。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古人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综合天时、地气与材料等自然因素形成的以“巧”为核心的制器理念,这些理念要吸纳礼法制度等社会因素,才能制造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良”器。在传统社会手工业劳动中形成的制器理念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为当下社会实践提供了多方面指引。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回归"发展战略,美国将复兴制造业视为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增加制造业就业率、应对"技能短缺"问题、适应工作性质的变革,美国联邦政府将加强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列入优先事项,采取增强制造业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加强以制造业为重点的STEM教育、大力推广学徒制与行业证书制度三大策略。这些虽然在增加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扩大学徒雇佣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民众对制造业行业的偏见难以改变、雇主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对参与劳动力发展计划的态度消极、学徒制推广受限的隐性挑战。综观美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策略,蕴含"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学以致用、合作共赢"四大理念。  相似文献   

16.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需求,并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末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都在投巨资研究先进制造技术,探索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也着手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并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文章阐述了制造历史和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浅析了先进制造产生的背景以及先进制造的各种模式,并把先进制造的理念,先进制造的模式引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来,为地方制造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台湾经济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向外转移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福建相对于台湾具有它的发展优势.福建省的多个地区做好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该文着眼于在闽台产业合作背景下研究泉州制造业竞争力.通过福建省内五个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从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竞争力指数、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面对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大陆的机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制造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的战略思维、科学的管理体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品质是重点。以扬州某碟形弹簧制造企业为例,分析中小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引导企业走上以创新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核心动力,工匠精神是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保障,两种精神协调互补、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