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多为两字以上,其中以五字和七字的对联居多,一字联则是字数最少的对联,属对联园地中的珍品。一字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对联,结构整齐,音韵和谐,集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于一身,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颇具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对联,是立足字本位理论和语感学理论,同时,也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编排的要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一字一联、一句一联、一课一联等方式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3.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4.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是过去的一位穷文人贴过的一副对联:此联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中藏去"一"和"十"两字,影射"缺衣少食",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是以前人们常用来讽刺奸臣坏蛋的对联。此联上句隐"八"字,意为"忘八";下句隐"耻"字,暗指"无耻"。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对联的王国,千百年来不知产生了多少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就有不少。把它们收集在一起,集中地加以欣赏,不也是一大乐事么?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底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不失趣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远避迷途,返还莲迳达逍遥。这副对联,巧在上联11个字,都用“宀…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瑰宝,拆字联是对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拆字联,又叫"析字联",就是将对联中的某个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其构思之巧,意义之深,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特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初中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总结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对联题,可看出主要有六  相似文献   

10.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增字、减字、断句、对句等方式,使其原意向反面转化。运用了逆转修辞格的对联,我们称之为逆转联。逆转联有褒有贬,诙谐有趣。明代大学者解缙是写逆转联的高手。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有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看完,便在上下联后各加了三个字,改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改后的对联巧用谐音字“贤”、“道”,使原对联意义得以升华,让人耳目一新。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以忠节自命,曾在厅堂门框上亲撰一联,曰:“君恩似海,臣节如山。”后来…  相似文献   

11.
周远喜 《初中生》2010,(3):9-11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对联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六种形式,下面一一简述。  相似文献   

12.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一幅对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此联由带颜色的字和词组组成,不仅色彩俱全,而且和谐雅致。像这种在联语中嵌入带有颜色的字或词,便构成不同性质的“色彩对联”。这种对联,融形与色于一体,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初一的早上,大家看到的春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王羲之仅在联尾续上“今日至”“昨夜行”,联意即由原来的晦气变成…  相似文献   

16.
《人的学习与发展》(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有以下一段文字:鲁迅是把瞿秋白当作知己对待的,并曾录写了一副对联相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之。”对联的上句8个字,下句却只有7个字,读后顿生疑惑。因为一  相似文献   

17.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8.
趣谈析字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现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国学大师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一次康有为过生日。各界人士赠送寿联。章太炎撰联辱骂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这上联将《中庸》中“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句隐去“妖孽”二字,下联把《论语》中“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隐去“贼”字,上下联末句又嵌入康有为的名字,构思巧妙,令人拍案叫炮。康有为的大弟子粱启超看了,不声不响,疾书四个事,分别添在两联的下面,使对联变成为:“国之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