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池顺良,男,我国资深地震监测预报领域观测技术专家,河南省鹤壁市科委副主任、市七届政协副主席、鹤壁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主要从事钻孔应变仪器研制、地壳应变与应变固体潮观测、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地震学报》编委。  相似文献   

2.
谢富仁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华北地震科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地震》期刊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主要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区划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选,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3.
陆其鹄是国内外知名的地球物理技术专家,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原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工作,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有报道称,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多颗当量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此次地震有无如此巨大能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项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社会公共安全领域能力建设战略布局,以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项目主要目标立足于地震监测预测技术发展对空间技术的需求,开展空间对地观测中电磁(EM)、红外(IR)、干涉雷达(InSAR)等多种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震例分析为基础,开展地震前兆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分析地震电磁场、热场、形变场异常特征,初步探讨不同异常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10):79-79
胡国庆1936年生,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78年进入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985年被评为研究员,1992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者,同年享受国务院特贴,并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9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党员,当选湖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约评委。长期从事电子仪器与精密仪器的研制,研制的仪器多次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奖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7.
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地震工作的根本目标。预测地震,尤其是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测出地震是减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途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王洪体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探索实现短临地震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地震和地震预测的有关知识和地震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分析了地震预报的水平、现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辞海》“地震坝报”一条中说,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地震分布和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条件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来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4月的青海省玉树地震令全中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灾难过后,笔者细想深思,如果预先有该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因此,发展我国的地震电磁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将空间手段与地基监测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地震电磁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的危害特别大,必须在地震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加以监测和预防。首先对地震监测的现状进行总结,对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对空间观测技术用于地震监测进行探索,以期对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项目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进行了一系列认真的科学总结和反思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科学总结认识就是加强中国大陆强震孕育环境的基础探查工作,加强成场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工作,在此背景下,立项了“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重大专项。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在北京房山区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地震发生地位于房山区大安山乡,经北京市地震局核实,此次地震属非天然地震。矿震不可轻视非天然状态下也能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介绍,非天然地震包括由爆破、开采、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一般指人工造成的一些工程性的地震。本次房山地震就是京煤集团大安山煤矿一座废旧矿道垮塌引发的矿震。一般而言,矿震的发生原因是矿区开采人为地改变了原本稳定的地质结构,导致矿区受力不均引发地  相似文献   

14.
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在武汉东湖高新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科技实体。其自主研制生产的地震和前兆仪器,达到国内外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奖37项。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多个专用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在研制开发地震专用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基础上,近年来承接了多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大型工程的地震监测相关仪器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其中,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核电地震仪表系统和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在国内核电站及高速铁路等重要工程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多发,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观测台比较困难,现有的地面观测台站受干扰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会导致地震监测区域出现空白点和观测资料不足。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周期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地震局数据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CSDInet于1994年底实现了地震信息系统与国际接轨,并用Internet网上已经形成的国际地震数据共享的全球网络,获取了大量丰富的地震科技信息。从1995年下半年起,中国地震局开始进行全国计算机联网工作,通过区域网、局域网的建立,为地震科技信息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1.当前地震科技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震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严重不足。1985—1995年10年间原版期刊的订购费上涨12倍左右。而用于订购的经费却不能与之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的医学梦     
正专家简介:陶贵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心内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辽宁省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委员会慢病防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6):封三-封三
<正>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站”)于2007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安徽蒙城小涧镇黄柏山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蒙城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国家基本台,  相似文献   

19.
动态     
正我国将在川滇、新疆建设地震科学试验场5月15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即将在川滇、新疆建设地震科学试验场成为了国内外与会专家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据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介绍,中国地震局将以深化地震孕育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的科学认识、提升地震风险的抗御能力为目的,建设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  相似文献   

20.
国家测绘局和中国地震局联合举行发布会.指出北川、映秀水平位移238厘米震区以外地区地形变化不大。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了“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与分析”工作。监测利用全球导航卫星定位、重力测量等测绘高新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带、陕西南部和甘肃陇南等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国家卫星大地控制网点进行重新测量.与以往测量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布在全国的国家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地震前后期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