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体育精神、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然而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体系建设不完善、设施利用率低、缺乏人文教育等现象,笔者针对此种现状,提出丰富体育教育体系、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师资力量的同时,增强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等针对性措施,让大学体育课堂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的守望与回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0 0多年的历史 ,大学经历了一个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再到现代大学的多功能型的发展历程。今天 ,高等教育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然而 ,大学作为精神文化的资源正随着大学围墙的被拆除而变得逐渐模糊 ,大学之道在轰轰烈烈兴建的一所所高校后面悄然失落。于是 ,守望大学精神 ,寻找失落的精神资源 ,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与再塑 ,已成为大学人最强烈的需要和呼唤。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家园现代大学以传授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得以生存发展。多年来的教育实践 ,使大学的“传授知识”功能得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理素质是物质前提,发展则决定于教育与环境。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做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授学生知识及技能,培育学生的文化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知识传授、精神培育、人格塑造的三位一体",最终落脚点和归宿还应放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上.本文建立在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关于人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以及大学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必须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和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精英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是知识精英的聚集地。面对复杂多变的转型社会,大学应倡导人文精神,以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教育不能仅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要把人的精神、品行、意志、情操的培养放在首位。中国国力的强弱、社会文明程度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有赖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因此,科学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课堂知识,还得益于这个环境带来很多成长的机会.校园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有声教育和无声教育影响着学生成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校园环境设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育理念是教育理念在大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理念在不断改革和发展。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需要具有广博而高深的知识、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为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求,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也应转变,用新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要求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实现三大转型:(1)由重智育轻德育向德智体并重转型;(2)由重科学素质转为向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转型;(3)由重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行转型。  相似文献   

9.
<正>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是道德说教、不是行政命令,它对学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班主任应注重发掘、培植班级文化,尤其是包含该校精神文化积淀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独具特色的班级精神。下面是我在构建班级文化、营造班级和谐环境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体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思想道德的过程。大学体育提倡奥林匹克精神,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丰富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重视和加强大学体育对奥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把学校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是实现奥运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三位一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网为媒介的校园网络建设、以社团协会为载体的校园大学生社团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地方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院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培育、践行并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引领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形式,又预示着其影响力和结果。省属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凸显出边缘化与功利化的时弊,存在凝聚力和影响力不足、形式化和浅表化实效性困境。以大学精神匡济以上弊端,需回归和重新审视大学精神,对之予以重拾与凝练,首先要在制度和理念上保证大学精神的"在场"。通过创新机制和载体、突出地方师范大学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重视精神育人等途径实现大学精神的播撒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是传播知识和精神文明的殿堂,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又对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从事教育和教学等活动发挥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我们建设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是传播知识和精神文明的殿堂,是发展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又对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从事教育和教学等活动发挥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我们建设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化育人是大学教育的应然诉求,其育人功能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规范、熏陶和激励等方面。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呈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办学趋向,行政化管理严重,偏离了大学应有的文化价值,使文化育人陷入困境。在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大学文化育人困境的自我诊治策略是坚持育人为本,倡导素质教育;重塑大学精神,克服功利主义;倡导文化自觉,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创新育人载体。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与树立,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应突破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育高雅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教师师德为导向,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带动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精神教育功能及途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途径。大学校园精神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道德修养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创新精神等丰富内容。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反映了一所大学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应从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几方面传承、培育和强化大学校园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育呼唤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精神大厦。目前在大学教育中知识传播被提到了至高地位,而人格的培养和品质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文在理解“人文精神”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从教师队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学科综合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彰显,也是教育与学生实践活动的表征。当今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学生和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幸福文化注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方面建设内容中,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力,并能有效地创新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