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精准扶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补短板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扶贫工作从传统的直接救济扶贫模式上升为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期,精准扶贫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借助供给侧改革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从供给侧发力,探索精准扶贫实施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员状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施精准政策的扶贫,是以实现可持续脱贫为目标的扶贫。精准扶贫是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众最直接的伦理关怀,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平等公正是精准扶贫的伦理原则,共享共富是精准扶贫的伦理目标,仁爱慈善是精准扶贫的伦理要求,责任担当是精准扶贫的伦理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式扶贫而言,是"大水漫灌"扶贫方式转向"精准滴管"模式,其核心是"精准"二字。四川藏羌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发展不足,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扶贫难度大、短期难见效、资金压力大、扶贫工作排斥等现实困境。最后以茂县为例,提出了掌握大数据精准识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教育扶贫提升致富本领的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4.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国家的战略任务,精准扶贫是完成该任务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法。职业院校在助力脱贫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时期,职业院校应找准自身的定位,争取成为资源整合的联络者、精准扶贫的践行者、教育扶贫的主力军、产业扶贫的助力者、特色扶贫的创新者。要努力探索精准扶贫的路径,统筹协调,集各方之力共谋扶贫之事;要精准定位、精准扶贫;要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发展产业扶贫,达到长期致富目标;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创新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教育精准扶贫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日渐显现,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等特征,不利于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成长成才,急需给予行之有效的精神扶贫。因此,在多角度客观分析精准扶贫的同时立足精准扶贫理念,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有效精神扶贫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以及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的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新机制,成为我国扶贫开发新阶段的重要指导思想,反映了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和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与追求共同富裕互为动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规律把握。精准扶贫具体化了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方式,提升了党委政府治国理政能力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水平。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境界。同时,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从而使中国的精准扶贫产生了世界意义。因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时代意义,对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武当道茶是秦巴山区的特色产品,对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发展武当道茶特色农业,可以满足湖北十堰生态建市的需要,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建设与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根据当地武当道茶发展现状,结合特色农业精准扶贫要求,揭示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品牌宣传、创新经营、新农村建设、细分目标市场、生态观光旅游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走访调研多个贫困地区及其周边基础教学点的教育状况,分析教育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以及贫困地区教育的出路,对比陶行知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发展以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状况,针对当地自然、经济状况精准打造的产业项目为教育载体,项目实践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之路;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内容,即教育要适合乡村发展实际,这对我国乡村振兴、教育精准扶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所提出的具体措施可有效改善目前乡村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9.
以芋头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村落遗产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效应的感知;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感知明显,对经济效应感知较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芋头侗寨现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经济效应并不显著;二是芋头侗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地的身份,旅游精准扶贫要以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主。未来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及扶贫工作队在后期的扶贫工作中,仍应重点考虑提高居民旅游服务技能和素质,以增加居民参与旅游度;并合理平衡旅游收益,保障居民受益均衡;最终通过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村落遗产地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发表了诸多论述,这些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其中的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理论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改善民生""因地制宜""扶贫先扶智"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对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精准扶贫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实施需要正确的扶贫方法加以支持,包括教育精准识别方法、教育精准扶持方法和教育精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虎文华 《职教通讯》2018,(23):61-67
攻克西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方式,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管理全产业链环节上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效果,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根据罗伯特·索洛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职业教育构建贫困区贫困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产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量,实现与地方物质资本存量的匹配,是产生技术进步从而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运用SWOT分析法对精准扶贫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战略层面上对精准扶贫工作所处的方位有一个较为规范的认识。从当前精准扶贫实施的环境来看,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帮扶氛围浓厚、绿色发展战略的提出、迅速崛起的大数据技术等都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贵州的精准扶贫工作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部门协调不足、扶贫成本较高等外在的威胁。结合贵州省精准扶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构建战略矩阵,提出适合贵州省精准扶贫的最优战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后发赶超战略和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现精准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新时期扶贫脱贫工作新理念,且明确指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和措施。教育扶贫的目标为两大方面:一是对扶贫对象进行经济资助,二是为贫困对象在学习上提供支持。实现这两大目标,教育扶贫必将向教育精准扶贫转变,而教育信息化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方向和逻辑,即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扶贫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源配置精准、过程监控精准、成效评估精准、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精准。因此,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索,重点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关键是发挥教育数据与各级扶贫系统数据的整合效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网,以数据驱动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大数据的支撑价值。江西省上饶市政府的"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解决方案实践,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一套低成本、低门槛、便利连通、资源共享、迭代升级简单快捷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保护与精准扶贫有着内在关联:民族文化是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文化资本,而精准扶贫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村寨包括制度供给不足、民族文化规约、自然条件约束、先天弱势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五种类型的贫困,且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靶向偏移、扶贫监测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不仅要从认识上辩证地看待特色村寨中的贫困问题,而且从行动上要采取内外发力的扶贫措施。前者包括政府扶贫去"上帝化"、社会帮扶去"同情化"、内部帮扶成"常态化";后者包括政策驱动与产业联动双管齐下、就业带动与市场推动双线并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重并举。  相似文献   

16.
贫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精准扶贫是国家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政治任务。扶贫先扶志,扶志靠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存在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缺少发展环境、扶贫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从精准招生宣传入手,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培养、培训,从而实现精准就业。最后,可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家政策以及财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越来越顺利,精准式扶贫工作所覆盖的范围和人群也愈加广泛,但整体工程开展以及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识别机制缺乏足够准确性、资源配置效率低、扶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保证其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低水平的农业发展方式打破了四川藏区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使该区域面临着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精准扶贫协调发展,对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对四川藏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作用机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的统一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区域贫困、经济发展滞后、人力资源不足是四川藏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诱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农业精准扶贫在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发展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主导、市场需求和社会参与等外部因素是二者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四川藏区应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条件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等特色农业,优化区域资源配置,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农业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生态精准扶贫法治保障有利于确保生态精准扶贫的实施及其可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调研,不足主要体现在生态精准扶贫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参与主体法治意识及权利保障不足和公权力失范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加强生态精准扶贫法律规范体系构建、提升生态精准扶贫各参与主体法治意识、强化生态精准扶贫参与主体权利保障及救济、平衡生态精准扶贫法治调控经济健康发展机制等优化路径,以期实现生态精准扶贫的法治化运作及其成效的持久巩固,为促成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与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政策聚焦于精准扶贫不同,后扶贫时代关注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治理,强调贫困人口的多维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扶贫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产业扶贫面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发展路径僵化、扶贫福利不足等多重制约。从可持续治理来看,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应从建立特色产业培育机制、构建扶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扶贫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寻,以期在未来持续发挥扶贫产业的现实价值,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和个体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