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从介绍大学管理信息化入手,比较其各个解决方案的优劣,阐释了 URP 在大学管理信息化中实施的若干疑点.并归纳出 URP 对大学管理信息化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下的M-learning共同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普及,在数字化学习基础上出现的又一新学习模式。从情景学习理论看,移动学习似乎有颠覆传统学习环境的可能,移动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者合法的边缘参与上也与传统学习共同体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用情境学习理论对移动学习共同体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弄清移动技术对学习和学习共同体产生了哪些影响,使我们在组织学习共同体时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技术起步较晚,大部分理念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入并逐步加以本土化的。国际交往对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作为我国首次全方位关注教育技术国际交往的研究,其意义就更为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前的主要途径有国内师生出访交流,国外学者来华作报告、进行合作交流,对国外学者进行专访对话,学者赴外参加国际会议或国内举办国际会议,以及翻译国外著作等。10年来,随着国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并走向深入,主要集中在学科发展、远程教育和学习模式等10个领域。这些国际交往使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和规范。评估10年的国际交往,今后更应加强实质性合作研究,提高交流实效,重视国际项目合作,避免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要以一种平等合作、批判性、包容性的态度进行国际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方法、实践、理论这三个关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1)以科学实证的方法指导研究,特别是发展"基于证据的研究";(2)以技术设计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和装备发展,同时促进"研究与设计的互动"以及"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并由此构建促进不断进步的学与教理论以及催生新的学习文化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动力系统;(3)自信规范地构建理论体系,梳理多层面的已有理论积累,并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更多地增强专业组织的凝聚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6.
IT服务台是对IT用户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难做出响应的一线组织。目前在企业中.IT服务台已成为IT服务建设的入口,国外很多高校也将IT服务台作为提供IT服务的窗口,并且运作逐步成熟。国外部分高校的IT服务台已经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同时还出现了支持高校IT服务台自动化运转的软件工具。在我国高校信息化高举服务大旗的今天,如何提供更高级别的运维服务?通过对国外高校IT服务台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业务流程等的了解,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8.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意识到了任何技术都不能自发地对教育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因为这终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用技术做了什么。从研究和应用两个角度看,教育传播技术都是一个很不"稳定"的领域;新与旧有时就在转瞬之间。另一个教育技术从业者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以及如何处理与之相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不同。此外,教育技术从业者还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究竟哪里是教育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界限。我们需要重建独立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我们也需要重新界定教育技术研究的范畴和目标。研究者们基本认同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问题是用技术促进/支持学习。因此一切能在学习过程中起促进/支持作用的技术的开发、设计与应用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教师具备数字素养不仅关乎数字素养教育本身,也是教师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关乎师生关系的和谐、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关乎教师的职业发展。 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从信息素养演变而来的。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指运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此,围绕信息素养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展起来。"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在1994年提出,其将数字素养视作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认为数字素养是关乎全民基本生活能力、具有整合性以及跨学科特点的重要技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