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甜 《课外阅读》2011,(11):394-394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儿童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儿童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根据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教育活动,结果表明教育活动促进了幼儿同情芯的发展;中班是幼儿同情心培养的关键年龄。  相似文献   

4.
对304名学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同情心的一般特征及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孩的同情心发展水平均低于女孩;4岁组同情理解发展水平高于3岁组;5岁组同情理解、同情行为发展水平高于3岁组;娱乐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可以正向预测幼儿同情心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有同情心的老师;其次,要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最后,要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班级氛围。作者对同情心的概念与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幼儿教师角度对有效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同情心是幼儿社会性品质中的核心成分之一,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幼儿同情心的发生发展、同情心的心理结构、影响幼儿同情心的因素以及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丝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淮南市2所幼儿园245名3~6岁幼儿为被试,探讨了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女孩同情心总体及其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孩,平行痛苦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和心理援助与家庭功能的7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的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和角色功能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同情心发展水平,情感介入则可以负向预测幼儿同情心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访谈和文献的方法,编制了《家长关于幼儿同情心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同情心概念、幼儿同情心表现、影响幼儿同情心产生和发展的因素、幼儿同情心培养这四个方面对家长观念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女孩的同情心发展水平总体上优于男孩;幼儿的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随年龄的增长避步提高,4~5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同情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易于、愿意并能够产生同情现象、引导自己行为方向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倾向。教师的同情心是教师职业伦理形成与成长的源泉。教师同情心的唤醒和培育大致有以下一些途径可供参考:帮助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充分认识同情心在学校教育及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孩子;搜集和研究一些师生交往过程中运用同情心、同情心缺失以及它们所造成不同后果的案例;分析一些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的档案资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教师直观地意识同情品质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不断提升教师的同情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