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强 《现代语文》2008,(5):27-29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比较客体"前N"与结论项"后N"是由同一个名词"N"来充当,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多"有时可直接修饰名词,这时它是一个数词,它后面的名词多为表抽象概念的名词。"多+N"格式应该看作是短语。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英语N+N型复合名词入手,详细地分析了此类复合名词中两个名词之间的各种关系,针对此类复合名词的语义进行了基本分析和探讨,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N1+N2”格式形成的自由短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偏正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N1与N2形成修饰、并陈述、复指等语义关系:处于修饰关系的N1可以成为语义指向的核心,处于并列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处于陈述关系的N1与N2有严格的语义选择限制,处于复指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是特指的。在句法功能上主要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方面看。N的排列是有理有据的,联合短语也并非绝对自由。N的数目越多,结构层次性越强。“N1+N2”形成封闭辖域。  相似文献   

7.
大量出现在报刊杂志标题用语中的述宾组合带宾语现象早已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相关论文也有不少,本文从VN性质、N2的语义类型、VN1 N2的语义关系、相关格式的比较及其语用修辞效果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菜各式各样,纷繁复杂,因而中国的菜名也是千奇百怪,各具特色。针对中国菜名以及少数非菜名的食品名(如:肉夹馍、紫菜包饭、南瓜拌饭)中"名词+动词+名词"(简称"N1+V+N2")这一结构类型的名称进行结构、语义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并联系实际,对这一结构的菜名进行改造,探究其现实价值。对"N1+V+N2"结构的菜名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菜,同时也显示了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今天你N了没有"及其类同句式中"N"位的102个名词,对它们进行语形截取、语义补足、语用延伸和认知转喻分析,认为其名词动化现象的实质是"受事名词或受事名词的简化形式转喻整个事件",并认为语境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抽象的歧义格式实例化以后,仍有部分留有歧义.就静态的歧义实例而言,其歧义也是一种潜在歧义,不同句法关系在动态使用中的实现频率不同.“出租汽车”类歧义格式“V+N”在实际语料中实现为定中关系的频率远远高于实现为述宾关系的频率,这与动词修饰名词时多为“贴身”定语、光杆名词的语义自足度远远低于名词短语、概念表达和信息传达方式等都有关系.名词充任宾语或中心语时,语义类别差异较大,且伴有较为明显的形式标记.基于此,针对语流中的合法语串“V+N”,提出了句法优选、语义验证、语境确认三步走的理解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有N1无N2"对举四字格由动词"有"与"无"对举而出,构成奇位固定形式;在N1、N2中嵌入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关的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形成偶位待嵌部分;进入该构式的N1、N2须属于同一上位范畴、具有象似关系。"有N1无N2"构式义为:言语使用者对与其预期相悖的残缺领有关系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或消极、负向的方向做出的单向凸显性评价。该构式的构式义与构件义的互动关系为:构式的压制造成N1、N2的语义对比凸显或加强,N1、N2的语义关系制约构式义的浮现和凸显。  相似文献   

13.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1的N2”指的是两个名词(N1、N2)“的”连接从而形成比喻关系的定中结构。从认知的角度看,该比喻不用明喻、暗喻、借喻格式,而用“N1的N2”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知觉结构优势与语言的经济、简约要求及人们对语言结构类型的认识;一方面与修辞主体的创作心理和修辞客体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此外,尽管表层结构相同,但N1为本体、N2为喻体的“N1的N2”在语例中占了绝对优势,反映了句法形式与人类认知方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中的N1是起描写作用的修饰词,凸显的是陈述性意义即性质意义;而其中心词N2是提供整个词范畴结构的词,构成整个词的认知基础。该构式所体现的思维、语义与句法关系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极其丰富的。空间复合理论为自然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处理方法,而非范畴化不但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将空间复合理论与非范畴化结合,对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的识解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动词的数量特征、名词的时间性是决定“V T (的) N”格式中“T”的语义指向的关键因素,章根据“T”,的语义指向将该格式分析为A:“V ←T (的) N”及B:“V T→ (的) N”两种类型,并着重讨论了将A式分析为述补关系带宾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N的V”结构就是“N的N”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韧 《中国语文》2012,(5):447-457,480
本文认为,把"的"看成是"这本书的出版"中的中心缺乏足够的句法和语义证据。本文希望在沈家煊(2009a)名动包容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在语用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也在句法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中心就是"出版"。通过讨论名词和动词在主宾语和谓语等句法位置上实现组合变化的能力,本文认为汉语名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而动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本文进一步指出,如果接受了词类的包含模式,"能否受‘不’修饰"等语法功能已经不能成为区分动词和名词的分类标准了,因为词类划分策略的变化将会导致词类划分标准的变化,因此在名动包含模式中,提出"这本书的不出版"的例子并不能证明此处"出版"就没有名词性。  相似文献   

18.
周日安 《天中学刊》2007,22(4):94-96
两类定语的三组句法语义特征与修饰语N1的意义运动关系密切:领属定语的"属"在组合中得到完整的保留,不存在义素脱落现象;属性定语的"属"在组合中被删除或弱化,整个组合凸显N2的"属"。名词定语"属"的保留或删除,还决定着名词在组合中的配价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日语"Nにする"成分在句中的作用变化,通过对句式群(N1をN2にする、N1をN2に(して)…、Nにする、Nにしては/も…)的语法化现象考察,剖析群内句式的共性和个性。结果显示它们在句式语义、句法形态、事件识解上有一贯性的语法化倾向。"Nにする"成分伴随句式的主观性程度递增,由作单句谓语向从句成分转变,动词"する"的动作性弱化,"Nにする"形式渐次固定化,结合"は、も"新元素产生新句式。  相似文献   

20.
语义结构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片段中表层句法结构相同而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样式。歧义研究重在探讨歧义的制约和分化。在“N1 N2”这种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中我们主要分析偏正结构内部的两种歧义格式:S1“N1 N2”(玩具工厂)和S2“N1′ N2′”(华侨商店)。S1中N1既可以表示N2的用途,也可以表示N2的材料。S2中N-′既可以表示N2′中动词性成分的施事者,又可以表示N2′中动词性成分的施与对象。特定的句式及内部组成部分都是制约歧义产生的重要因素,根据句式变换和语义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分化为必然产生歧义的格式与单义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