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文》:“新,取木也。”木有取去复萌之力,故新有层出不已之义。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分,其在兹乎?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  相似文献   

2.
名人名言     
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要尊重自己的创造自由,必须尊重别人的创造自由。 (茅盾《自由创作与尊重个性》)野心用在占有欲固然不免令人厌恶,倘能用在创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教师发展时曾说过:“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当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走校本之路,务教研之实,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已成了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的共识。我校在几年的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中,借助常用的教研活动方式——磨课,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致化的改进和提炼,  相似文献   

4.
荆公毁稿     
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甚款,每相遇必终日。荆公为参政,一日,贡父访之,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见有草稿在砚下,取视之,则论兵之文也。贡父善强记,一过目辄不忘,既读复置故处,念吾以庶僚谒执政,径入其便座,非是,复趋出,待于庑下。荆公饭毕而出,始复邀入座,语久之,问:“贡父近为文乎?”贡父曰:“近  相似文献   

5.
一、自然教学与创造教育不可分割 陶行知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4页)“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人力要征服自然势力,必须发明、创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5页》教育要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  相似文献   

6.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以上是摘自高中第三册语文《察今》中的一段文字。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1917年留美归国后,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毕生开拓、创造,勤奋实验不辍,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一个又一个丰碑。他关于师范院校的附属学校是“教育学的实验室”的思想,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考察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实验几近浑然一体。他的教育思想的每一个飞跃,其内在的驱动力都来自教育实验。实验是创造发明之母,“此实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也”。在他看来,实验是发明的利器,实验虽然不一定有所发明,但“发明必资乎实验”。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是如此,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提出亦无不如此。教育要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教育实验。有实验精神,然后对于教育问题,才有彻底的解决;对于教育原理,才有充量的发现。陶行知认为,进行教育实验与否,是关系到教育理论能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创造教育最早的开拓者。 创造是人生的最高本质。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遗传的天才》一书,并首先进行“自由联想”实验,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思维的开端。1917年陶行知就赞许高尔顿,称他“殚精竭虑,以冀深造。五十年来,良多发明”,“其关系教育,至为重大”。他认为“遗传与习染交相为用。而人之性情备焉”,“教育之功,则在设备种种适当习染之机会,使遗传性情之正者得以发荣滋长(《遗传论》,载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1期)  相似文献   

9.
任:鲁迅中学是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作为校长,您能谈谈鲁迅精神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吗?许: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血荐轩辕的赤诚爱国者,青年时期就站在“立人”和“兴国”的高度看待教育事业。他撰写的《文化偏至论》中,先生在分析了西方文明之发端后,指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则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紧接着…  相似文献   

10.
公孙仪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嘈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惟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  相似文献   

11.
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粉纱大王”荣德生、著名金融家陈光甫和“棉纺大王”穆藕初对此更为重视。如荣德生曾指出:“我国数十年来贫弱原因,以政治腐朽、生产落后与国际市场之经济侵略,实为主要因素,但所以贫弱,所以无新事业发展,则缺乏人才启发之故耳”。陈光甫认为:对单个企业来说,有人才,虽衰必盛,  相似文献   

12.
正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战争中,“以退求进”、“以屈求伸”的战略体现了退与进、屈与伸的辩证关系。退是进的准备,屈是伸的基础;进是退的发展,伸是屈的结果。数学教学上“类比促迁移”、“对比抗干扰”的教学方法就体现了“以退求进”、“以屈求伸”这一辩证思想。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例谈几点体会。 一、类比促迁移 什么是类比?什么是迁移?类比是形式逻辑概念,迁移是教育心里学概念。何谓类比,就是类似比较,即将已学过的旧课和与之相联系的将要讲授的新课相比较,使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复习旧知识较之直接了当地讲述新知识,形式上是退了,但因之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则是进了。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具有这两种要素之一的人,才算得上是第一流的人物。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的一生就是按照他自己所提倡的这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改革旧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地奋斗的。陶行知在教育事业上的改革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是反传统教育、反洋化教育的旗手。”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的晏婴曾概括地说明了旧的人才观念:“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纵观历史,国家要兴旺,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而国家的衰亡,社会的倒退,究其原因,就在于轻视知识,轻视人才,不会识才用人。秦二世、项羽、隋二世等人的失败和下场便是明证。因此,能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是衡量人君贤愚的标准,且关国运的兴亡。唐太宗对旧的人才观念,既有扬弃,又有继承和发展,其主要方面,乃是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兼听广纳,被历史家视为封建帝王中少见的贤君。他曾向群臣说明改变旧的人才观念势在必行:“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联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要用“新人”,必须是取用“新而贤”者;要舍“旧人”,那一定是舍弃“旧而不肖”的。不是按关系之亲疏,资格之新老来定官职之大小,这就改变了“用人唯资”的旧的人才观念。  相似文献   

16.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7.
《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节,是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从《古文观止》到现行中学教材,历来的众多文言读本无不将其入选。对于“衣食所安”之“安”字,各本皆释作“安身”或“养生”之义。如此众口一辞,盖因袭孔颖达旧疏“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之故也。  相似文献   

18.
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晋人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校绩。”因此,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抓住文眼。怎样才能抓住文眼呢?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20.
新的组合“一个新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新的组合”的关键是“新”,在新教育观念指导下,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新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新异发现多年前,某数学教师偶然发现一名能靠独立钻研学好数学的学生,就帮其总结自学经验、制定学习计划,而后对其开了单科免试先例,创造了针对超常生的超常教育模式。这便是新异发现。缺点列举教改的突破口往往就是教育创新的切入点。怎样选择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看改革对象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克服缺点的措施往往就是创新的好主意。变通求异改变常规教育行为或教育内容的结构,使其成分比例或顺序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