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双向选择积极做好引导─—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初探刘裕品,毕文淦1985年以来,作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我校实行了“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分配办法,至今已经十年了。事实证...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初探李光敏重庆交通学院1进行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原来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正在被“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且终将实行“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3.
以“统分统配”为特征的高师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有很大的差距。文章对高师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迫切性、高师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目标、措施等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中国矿业大学罗承选毕业生就业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制度,打破了统包统分的传统格局。双向选择使社会对人才需求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地摆在高校和学生面前。双向选择具有自主性、自愿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形成,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国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逐步被“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使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就业市场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较好地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这一改革,理论上如何认识,制度上如何完善,心理上如何适应,迫切需要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仅就“双向选择”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王保义 《江苏高教》2000,(1):116-1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师范就业机制,让师范毕业生走向市场已成为必然。 1.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昔日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变为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与高等工程专科办学模式付成山大学毕业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是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一改革将冲破大专院校过去那种封闭、半封闭的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到1993年,将实行国家不包分配制度。因此,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成为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1987年,北京地区71所高校有655名毕业生被用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充分发挥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立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大学…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配”逐步过渡到了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并正向“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推进。从1998年起,我国已有部份高校的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以后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性质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行政的职能逐渐弱化,中介、服务的职能突出出来,而为毕业生服务的最主要内容之…  相似文献   

14.
发挥学校在“双向选择”中的主导作用李佐培,李文涛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近期内在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实行的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向最终实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个长远改革目标过渡的积极而有效的办法。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已被“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取代.并终将全面实行“政府指导、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现在国家要求高校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制度改革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学校、毕业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该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列高校学生的稳定,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在做好毕业生就业计划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忽视。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即: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众多的大学生已将择业与学业、论文并列为三大任务。他们有着怎样的择业心态呢? 国家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实行“双向选择”,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建立新型的竞争机制。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走出“象牙塔”的竞争。如今,在一些新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如:全国推行的机构改革,普遍实行减  相似文献   

18.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出路冯天祥艺术院校毕业生按理应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但在当前,反而出现了“就业难”的假象,需求数在逐年下降,原因很复杂,但都与现行就业制度改革速度的缓慢有关。目前,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虽已采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发布2005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对所有师范类毕业生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成果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5年教育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进行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试点以来,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15年.十几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先后经过了计划分配、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相结合、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阶段,长期存在的“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在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始终平稳、有序、循序渐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