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教师面临着各种挑战,工作压力大,需求高,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常常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抵触情绪等,必须重视调节与改善,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方法采用现象描述法分析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产生原因。结果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十分堪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刻不容缓。结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自身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王玉梅 《科教文汇》2013,(1):195-195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调查得出青州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全国普通人群,而且在不同变量特征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对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关键的外部因素,依据调查的数据和参照其它研究成果,文章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其的要求,学生家长的期望、初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几个方面,做出如下的分析,以期找到提高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措施,给予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时正确的疏导,以便及时地维护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8.
王玉梅 《科教文汇》2013,(2):195-195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调查得出青州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全国普通人群.而且在不同变量特征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水平,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204名河南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抽象调查。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正常人群,青年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青年女教师,已婚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未婚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受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两者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4%的方差变异。  相似文献   

11.
陈向丽 《科教文汇》2014,(10):28-29
为了考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204名河南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抽象调查。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正常人群,青年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青年女教师,已婚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未婚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受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两者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4%的方差变异。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方法,探讨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探索,构建了新认知、新情感、新技能,提高了自身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了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方兰 《科教文汇》2009,(4):10-10,45
从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出发,论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教师生活在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所处的工作环境应该非常适合保持身心健康,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本人、学生、教育事业乃至国家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开展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重要阶段,而如果在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则会出现较强的动荡性、封闭性,进而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影响到技工院校的班级管理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当前多数教师将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作心理疾病治疗,并从内心对此有所排斥,这也增加了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了解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开展了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晨兰  朱羽  于慧婷 《科技风》2023,(32):10-12
心理健康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要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从供需适配的角度,聚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影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的原因和优化策略,为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课程质量、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结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艳华 《内江科技》2009,30(9):155-156
教师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在教学领域的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学历、教龄、绩效归因、目标设定、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学校和社会文化等。要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本文认为应该从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反馈系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效能感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思维、选择、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变量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效能感易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增强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思维、选择、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变量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效能感易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增强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