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死亡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紧紧抓住将军之死这一关键点,通过对白先勇小说创作中死亡事件的统计分析,把将军之死纳入到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死亡主题中进行考察,力图通过论述死亡给个体所带来的悲剧性体验,进而关注小说深蕴的生命内涵,以及死亡书写本身对作者所具有的生命超越意义,力图为打开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新局面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20,(2):26-30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去国后的小说创作相较早期作品有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珀西·卢伯克《小说技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说技巧》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首先是整体性的,它促进了白先勇理论自觉性的形成,其对于形式的强调也让白先勇将创作目光更多聚焦于形式之上;其次这种影响也是具体的,《小说技巧》中提到的绘画法、戏剧法、视点转移等理论都被白先勇吸收并贯通到他的小说创作里,这使得他的创作技巧逐渐纯熟。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丰富、曲折的童年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童年经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承受,母爱的丧失,疾病体验,手足之情,家道败落,生活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一贯主张将写作题材与写作技巧的高度统一作为批评小说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他的一些小说创作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化特征,而这既与他“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追求相一致,又正是白先勇小说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创作生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他在前后期创作中的不同风格表现及其原因。从他部分代表作出发,阐述了他创作中浓郁的怀旧、感伤情绪,以及创作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分水岭。置身异域,白先勇从过去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领地摆脱出来,开始了富于社会内蕴的人生课题的思考。他的小说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他思想与艺术得到升华的重要收获。在1964—1965年以留学生题材为主的小说创作中,白先勇以这一特殊的流放群体为表现对象,集中对他们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心灵痛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刻画。  相似文献   

7.
常世举 《天中学刊》2007,22(3):69-7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中浸润了浓厚的宗教意识,既有人生本苦的佛家体验,又有悲天悯人的基督情怀。白先勇能够成功地疏导自己的情感焦虑,这与他对宗教具有某种程度的亲近有关。他最终并未皈依宗教,但他的创作与宗教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创作以此为基础,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奠定了他在台湾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80年代,他的部分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流离群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表现出他回归传统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纵观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我们发现沉沦意识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这种沉沦意识,既具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原发情境。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轰动当时,波及后世,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的可能。白先勇的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的刻画,还是行为的展示中,都带有了浓郁  相似文献   

10.
从1958年登上文坛到现在,白先勇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三十年来,他共发表短篇小说36篇。长篇小说一部。数量并不算多。但是,在五、六十年代他的一、二十篇小说陆续发表后,便立即得到了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坛的热切关注与高度评价。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当代中国极有才气与成就的短篇小说家”。夏志清等文坛前辈以及欧阳子等白先勇的同辈作家都写过关于他的创作过程、创作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11.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以他独具的创作特色引人注目。白先勇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各种色彩鲜明的象征意象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其中,他最偏爱的是调动红色、白色、黑色这三种颜色的视觉效应及其象征内涵来表达深刻意蕴。白先勇作品的这一特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13.
《纽约客》对社会化生态的悲悯情怀,也是出国留学人精神的表现。白先勇通过创作,试图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字,原因在于他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幸感,于是他关心整个中国人历史,并且赋予作品形象以“时光隧道”般的穿透力。可,白先勇小说也是书写中国化现象和人忧郁史的有机素材。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的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一直贯穿他文学创作的始终,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白先勇的心血。试通过对白先勇部分同性恋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同性恋者和家庭、社会、他人以及他们自身之间的关系入手,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纵观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我们发现沉沦意识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这种沉沦意识,既具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原发情境。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轰动当时,波及后世,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的可能。白先勇的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的刻画,还是行为的展示中,都带有了浓郁的沉沦意识。观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落千丈的末路英雄,围城内外的悲剧男女,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性恋题材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题材的作品中,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并呼吁社会给予理解和接纳,其作品表现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他的小说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宿命论的神秘色彩;沧桑、失落的悲剧意识和跳跃、朦胧的意象流动。这表现了他关注现实,关怀人生的写作态度,以及作家心灵最深处的对人生归宿的玄想。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是一位吸引了海峡两岸不少读者的作家。一九三七年生于广西桂林,父为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先后曾随家人迁居重庆、上海,南京、台湾省,现在美国一大学任教。初中时,白先勇曾发表过作品,后在台大求学,与同学合办《现代文学》杂志,这是他的文学生涯的关键一步。后又赴美进行创作研究,获硕士学位。自一九五八年起,白先勇已发表三  相似文献   

20.
摄入性改写突显过程性、生成性,以摄入性改写为理论视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通过创造性和相关性解决翻译研究的各种问题。白先勇的自译个案特别突显创造性和相关性。他的自译作品数量多,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涵盖了主要创作时期的作品。从实践经验出发,白先勇的自译涉及自译和他译的关系、创作语言和翻译语言的辩证关系、作者和译者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白先勇对翻译的历史性特质、世界性白话的观念和对翻译过程性和连续性的重视,具有现实意义,为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