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历经了二千余年的发展,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两次大的主流转向。其中,语言学翻译研究和文化学翻译研究分别又有了“功能转向”和“权力转向”的次转向。在今天众声喧哗的后语言学时代,新老翻译理论、学说或模式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翻译,丰富了翻译学,但它们又都存在着不足,于是,融通互生的综合式翻译研究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红楼梦>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关于龙、凤俗语的不同译法为例,比较翻译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两大翻译研究范式,探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比较语境之下,实现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化、阐释和再现.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的嬗变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中主体文化精神和主流哲学思潮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一始于西方且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浪潮,在我国译学理论研究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毁誉参半。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国内的现状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转向"的时代性特征和学科综合性需求,对"转向"后翻译研究具体的文化视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重大的“文化转向”.因此,从科学革命的视角探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介绍翻译研究如何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完成了“文化转向”,从库恩“范式”、“危机”、“革命”的视角对“文化转向”进行分析,探究“文化转向”的原因,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以索绪尔等的结构主义为特征的"语言学转向"和以哈贝马斯等的交往理性为特征的"语用学转向"之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也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为翻译研究的本体带来了新的维度和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转向"的视角探求"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范畴。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众多、更迭迅速,对于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翻译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传统的语文学范式,80年代转向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到90年代中期以后又转向解构主义多元范式阶段,现在以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为指导提出的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研究也已展开。这些范式的嬗替离不开中国学者对西方文论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借鉴,但在此过程中也难免某些误区,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8.
文化翻译学派以"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这给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带来了挑战。本文浅析了"文化转向"翻译观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探讨了"文化转向"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角色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对译学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翻译策略及翻译研究转向进行分类概述,认为该书主要阐述直译、意译和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两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哲学转向、跨学科转向等四个翻译研究转向,以帮助学习者把握该书概要。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都采取了语言学的研究途径.而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模式.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文化转向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语言学研究模式的不足,但并不是否定了语言学研究模式.研究文化转向的概念由来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概念,以及更好地利用这种研究模式给翻译理论提供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新的思路,产生了实际的效应。随之也产生了"翻译研究就是文化研究"之困惑,研究者们必须重新审视翻译研究的本质,运用文化认知回归和双重解读之策略,使其回到本体论的正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称为是现代哲学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体现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发展中,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轨迹开始并完成了这一转向。两大思潮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转向语言学,以意义理论为核心,强调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这种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虽然有不科学的方面,但它为哲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科学化为语言形式,并将其研究对象确立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性。这种"语言学转向"对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化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使人们更加自觉地研究文学中的形式结构,而且,它本身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同谋者。在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旗帜下,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目标定为发掘意义得以生成的形式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形式主义不仅实现了"语言学转向",而且在完成了文学形式自律的同时,迈向了技术自律。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试图用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翻译研究中的一系列主要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回顾了翻译学研究的语言学流派的发展历程,即由句法翻译发展为语义翻译并向语用翻译的转向,并探讨了这三个阶段的翻译研究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文化资本流通主要有“罗杰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3种方式。它们分别常现于早期的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阶段以及当今“社会学转向”的翻译研究阶段。文化资本流通模式的发展表明新兴的翻译研究将着眼于民族思维、文化政治影响、翻译的社会效应评估等更加综合的因素,更为宏观的翻译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意识形态、翻译实践的理论论述,认为作为语际之间的交际行为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它必然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通过对中国20世纪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翻译实践的具体分析,更加有力地证实了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原本对认识论的关注变为了对语言本体的探索.语言转向之后的哲学研究大多把语言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新兴学科语言哲学也成为影响贯穿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显学.但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自古希腊以降就一直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话题,语言转向的发生正植根于这种千年来思考的传统.对语言转向的哲学渊源进行一番考察,有助于提供一种理解这一“哲学革命”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框架下,对新疆英语新闻的翻译失误进行了评析。指出其中存在的语用失误、文化失误、语言失误和文本失误,并分别指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