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原地区不是狮子的原产地。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作为西域诸国的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的,这些西域国包括月氏、安息、波斯等。这些国家在古时都出产狮子,且存在着丰富的崇狮习俗。狮子在那里被当成威猛、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这些习俗随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土。与狮子差不多同时入华的佛教对狮子的美化和神化进一步使这种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李学朴 《寻根》2020,(1):64-67
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汉书·西域传》载:“乌戈国有狮子,似虎,正黄,尾端毛犬如斗。”乌弋国大约在今天的阿富汗西部。司马彪《续汉书》也记载说“条支国出狮子”,条支国是安息的属国。可见,汉代已知道西亚是狮子的产地。东汉初期,波斯国将狮子作为礼品赠送给东汉朝廷。《后汉书·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形似麟而唯无角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狮子传入中国后,虽然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数量也极少,却引起当时人们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狮子是原产于非洲与西亚的一种猫科猛兽 ,而非中国自古就有 ,自汉代始 ,我国典籍中才出现“狮子”的记载。那么狮子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本文拟就此题做一考究 ,请指正。“狮子”一词在六世纪又记作“师子”。有关“师子”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汉书·西域传》 :“乌弋地暑热莽平 ,……而有桃拨、师子、犀牛。”在此前 ,也有“狻猊”一词 ,后人多认为是狮子的别称 ,至宋代后遂不再用。《尔雅·释兽》云 :“狻猊猫 ,食虎豹。”郭璞注 :“即师子也 ,出西域。”颜师古在注《汉书》时也说 :“师子 ,即《尔雅》所谓狻猊也。”出自战国墓涿冢的《穆…  相似文献   

4.
新疆古称西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代有关西域的文学创作,便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在清代西域诗作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林则徐。  相似文献   

5.
狮子造型包括雕刻、绘画、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与刺绣、纺织等工艺品上的狮子形象以及民间的其它石雕、陶塑、布织、草编、面糊、泥捏的各种狮子形象。近两千年来,历代雕塑艺术家都把狮子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题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这些狮造型在我国艺术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三类造型都有不同的演变历程。佛教狮子出现得最早,...  相似文献   

6.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胡酒     
唐代 ,由于最高统治者实行不问华夷 ,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王朝与周边诸国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诸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日益发展 ,交往日益频繁。当时的都城长安 ,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都市。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受到西域、中亚的影响 ,而且在饮馔习俗方面也形成了胡化的风气 :胡食 ,胡酒备受青睐 ,胡人开设的食店、酒肆遍于坊市间 ,“胡姬貌如花 ,当炉笔春风” ,吸引了众多的酒客狂饮其间 ,留连忘返。当时在城市中流行的胡酒比较著名的有三个品种 :葡萄酒 ,三勒浆 ,龙膏酒。…  相似文献   

8.
狮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月十五或其他喜庆节日舞狮,是人们祝吉祥、祈兴旺之意。狮,本不产我国。汉朝通西域后,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今伊朗)等国曾派使臣向汉王朝献狮等异兽(见《后汉书·章帝本纪》和《后汉书·帝本纪》),引起当时人的极大兴趣,汉代即出现了石雕狮子...  相似文献   

9.
华夏狮     
中国原本无狮,但狮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备受推崇,无论传统建筑,还是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都可欣赏到狮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 华夏狮源由 《后汉书·西域传》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献狮;第二年,月氏王也向中原献狮。这是我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之后的2000年间,常有友邻赠我狮兽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青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在当代大乘佛教造像中得到普遍认同,而大乘佛教经典中尚有白狮子、金狮子之言,却并无青狮子之说,更无"文殊骑青狮子"之界定。这一文化定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似乎忽略这一问题,常以"传说"带过,实为憾事。经研究,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文殊骑狮子"的造像在魏晋及初唐已成规矩,但并不对狮子的毛色作普遍肯定的交代,而"文殊骑青狮子"与南宋抗金英雄姚兴的爱马"青狮子"关系极大。这匹青骢马因忠勇而备受爱戴,南宋以降,在佛教已普遍世俗化的氛围中,人们也将其体色附会于文殊的坐骑,并以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其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     
杨学勇 《寻根》2005,(3):96-102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世纪初王道士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  相似文献   

12.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古代两河文明的遗存中,存在着很多狮子形象。它们是亚洲狮。西亚和南亚地区曾广泛存在过亚洲狮。早在五千多年前,两河流域(又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先民就赋予这种勇猛、强大的猫科动物以不凡的象征性地位。它们是印章中追捕牛羊的猛兽,是浮雕中被国王猎杀的对象,是最重要女神的象征,还是人、城市和神庙的守护者。这些多样的形象和相关文字记载,描绘出截然不同于今日却又似曾相识的狮子印象。  相似文献   

14.
线狮舞     
舞狮是我国民间极为流行的~种民间表演艺术。“福建线狮’塔指宁德市的“霍童线狮舞”(亦称抽狮舞),是由当地儿童玩具演变而成。原先民间老艺人为儿孙做纸扎狮子,以椅子为架,牵动线使狮子跳跃为乐。以后民间艺人为赴赛会,由此而别出心裁在原纸扎狮子基础上,发展为大型线狮舞。“线狮舞”有雄狮、雌狮的“双狮舞”,有母狮、仔狮的“大小狮舞”,还有群狮的“群狮舞”。狮子的造型与白居易咏(西凉伎)诗中的狮子很契合。狮头、狮身、狮尾、狮脚都吊在绳上挂在木架上。原先由数人抬着.边走边抽绳子表演,后改为车拉。如今又发展成能…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文中的饮食文化圈并没有文化圈的划分,但西域的葡萄酒与岭南的荔枝具有明显地域意味。两地分别因为军事和政治贬谪缘故而与士人相关。葡萄酒与荔枝代表两地饮食进入文人视野都在汉代,但至唐宋诗文中,二者依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文学意象的渐次形成与固化过程,地域的文化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司徒一凡 《寻根》2012,(3):53-55
进入农历七月,在港九新界多个地方均可见到不同规模的“盂兰胜会”。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被称为“中国的万圣节”。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行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自秦陇入西域的主要通道,它东起兰州,途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而后出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全长16op多公里。这条宛如彩带这逦展向远方的丝绸古道有着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也造就了沿途迷人绚丽的文化。“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中从兰州到敦煌的这11op多公里在历史上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终于,我有了一个机会,从兰州出发驱车沿着这条古道西行赴敦煌参观采访,亲身领略到了“丝路文化”的灿烂与博大。从兰州发出,经过天祝藏族自治县,翻过乌鞘岭后便进入了河西大道。中午我们赶到了有西北第…  相似文献   

18.
唐高宗显庆三年平定西域,遣使者董寄生考察西域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而后令许敬宗等据之编纂成《西域图志》六十卷,《西域图志》是唐高宗经营西域的产物,更是西域诸国归附唐王朝的见证;龙朔元年唐高宗派遣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王名远新撰《西域图记》,则是唐王朝对新归附的吐火罗地区的考察记录.  相似文献   

19.
守门石狮子的来龙去脉□王心喜在我国,众多的建筑物的门前,都蹲着一对雌雄成双的石雕的狮子,使这些建筑物与欧美的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迥然有别,透出地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景观。在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地竞相建造了许多现代化的、西式风格的宾...  相似文献   

20.
杜凯月 《寻根》2020,(1):98-103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制度,婚嫁习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化推进的当下,对比过去的日常生活,传统婚嫁习俗有哪些变化?在变迁过程中又有哪些方面是不变的?在变与不变之中,所遵循的准则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探讨。2019年夏,我在东营杜家村就当地婚嫁习俗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该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习俗,只在某些环节适应现代需求做了调整,同时对比山东其他地区,大部分存在同质性,但是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